第A01版:要闻

家长学生 留意你身边的暑期骗局

  • 在校学生暑期在奶茶店做兼职

  •   

    编者按:
      8月,高考、中小学录取如火如茶,骗子也不甘于寂寞。“高校花钱可保专业”“中小学出钱可进如意学校”等信息满天飞,家长要当心陷阱,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涉及钱财交易时要格外谨慎,避免落入骗局。

    暑期打工防“套路”

      又到一年暑假时,不少学生选择在假期兼职多接触了解社会,同时赚取上学、生活费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法分子往往趁此机会挖坑设陷,对涉世未深的学生求职者进行欺诈或将其骗为“帮凶”。除此以外,暑期工被欠薪、被非法辞退,工伤得不到补偿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学生打工频遭“套路”

      小李在高考结束后通过面试获得一份西餐厅服务员的工作,该店老板与其口头约定:让小李工作至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为止。可谁曾想,刚工作了半个月,小李就在上班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由于肇事者逃逸,小李所花费的各项医疗费无法索赔。小李决定申请工伤认定。在申请工伤认定过程中,西餐厅老板否认与其存在劳动关系,辩称小李系在校生,其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双方未建立劳动关系。于是,小李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确认其与西餐厅存在劳动关系。
      最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认定,小李与西餐厅存在劳动关系。小李与其他正式员工工作内容及作息时间并无区别。另外,小李高中毕业未进入大学之前,不受任何一所学校管理,也不会按照规定享有暑假,该类学生只要年满16周岁,就可以成为《劳动法》上规定的劳动者。
      近日,有媒体接到两名大学生暑期工的求助。二人提供的工资单上显示,原本约定的底薪是1000元,招工时说好包吃包住,结算时却一扣再扣,扣除各种费用后,只剩下不到100元了。同期的其他暑期工甚至还有人工作了32天,最后只拿到126元。
      另外,高考结束的肖同学在网上看到了一条招聘暑期工的消息,工作是在物流园区分拣、装卸快递。“当时说好的是15元一小时,一星期工作5天,工资周结,每天工作时间是凌晨两点到下午一点。食宿全免,每人每天交10元的水电费,算下来一星期能挣差不多800元。”短期培训后就上岗了,没想到实际待遇却和对方承诺的完全不同。
      肖同学回忆说:“第一周去领工资的时候,我发现原本预计800元的工资到手只有100多元:原先只有每天10元的水电费结果成了水电、保险、食宿等费用,加起来一星期扣了200多元,但实际并未给我们办理任何保险;工作了5天,结果说我打卡成功只有3天,关键在于没有任何人告诉我们要打卡;每天不是按照原定的11小时计算工时,而是直接扣除了我们吃饭和休息两个小时时间。”肖同学等人拿到第一周的工资后,深感不忿。后来,他们找到了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帮助他们要回了“莫名被扣除部分”的工资。

    暑期工兼职需警惕陷阱

      警惕“洗钱”陷阱。诈骗分子所得赃款,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渠道转账后才能真正到手,俗称“洗钱”。
      警惕“引流”陷阱。诈骗分子以“高薪兼职”“学历不限”为噱头,通过伪装“线上推广”“网络客服”等工作形式,利用暑期工做“平台客服”,按照设定话术,拨打电话或者发送短信,引受害人入局,添加联系诈骗分子或是钓鱼网页链接,骗取个人信息、银行卡及取款密码,进而实施诈骗,这种工作的实质就是诈骗引流行为。
      警惕“中介”陷阱。许多非法中介看准在校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又挣钱心切的心理,在收取就业中介费后拒不履行合同约定事项,以各种名义推脱拖延。更有甚者,工作没落实,中介却消失了。
      警惕“刷单”陷阱。诈骗分子以“工作轻松,工资日结、报酬丰厚”为诱饵,诱骗受害人通过扫描二维码、加好友等途径加入骗子的微信群、QQ群,成为其猎物。
      警惕“控制”陷阱。很多暑期工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单位要求填写特别详细的个人资料,如家庭所有成员的个人信息或其他深度个人隐私。

    本报记者孙煜坤文/图

    “交钱包录取”是骗局

      有“内部指标招生”“交钱包录取”“教育补贴诈骗”……高考结束后,一些诈骗分子“蠢蠢欲动”,各类高考骗术层出不穷。近日,记者梳理出三类常见的骗局,提醒家长、考生,涉及高考类的骗局虽花样繁多,但都围绕着一个“钱”字,任何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所谓的“内部指标招生”

      骗子假冒军校招生人员寄发“国防生预录通知书”或吹嘘有“内部招生指标”,称军校为特殊院校,不经过统一招录途径录取考生,只需缴纳一定费用,就可以提前录取为国防生。
      据介绍,早些时候,李先生通过他人介绍结识了嫌疑人文某,对方谎称有能力帮其儿子“内部招生指标”事宜,并以打点费为由,先后骗取李先生3万余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接到报案后,警方将嫌疑人一举抓获。
      经调查,该嫌疑人对其违法犯罪行为供认不讳。今年高考前,嫌疑人看到有朋友吹嘘有“内部招生指标”可赚大钱,于是便动起了歪心思。谎称自己有教育部门的硬关系,以有“内部招生指标”开始招摇撞骗。不过,钱刚拿上还没有温热就被警方查获。目前,李先生骗取的款项已尽数退回,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对此,警方提醒,军校招生与地方高校招生一样,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定;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不允许任何个人私自携带招生公文,招生过程也不存在展示公文这一环节,家长切勿相信。

    借交钱包录取行诈

      “单招”本是教育部为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录取机制,然而这一优惠政策却被不法分子盯上,假借只要交钱,就可从中运作“帮忙搞定”,或以“不交钱就不录取”“不交钱就退档”,当作实施诈骗的幌子。
      去年6月,市民李先生向警方报案称,通过网络认识秦某,对方自称有招办的关系,通过“单招”形式帮其进入重点学院,但需要相关费用。李先生信以为真,先后通过微信给秦某转账4万余元。不料,秦某收到钱后便失联。此后,警方一直追踪秦某踪迹,却未获得有价值的线索。今年3月,办案民警发现秦某的活动线索,一举将秦某抓获归案。对此,秦某对违法犯罪行为供认不讳,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据介绍,此类案件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不法分子或中介通过编造虚假招生院校、虚假合作办学单位招揽生源。事实上,正规招生院校均在教育部网站公布,建议家长或学生通过官网查看招生信息;二是不法分子和中介打着招生机构有内部关系、朋友、合作伙伴等幌子,虚构与招生部门的密切关系,谎称可通过交钱换取内部指标、点招指标及计划外指标等,向考生和家长作“交钱就能低分高录”等虚假承诺;三是炮制虚假的“录取通知书”。这些“录取通知书”并不是考生所报考的院校所寄出,而是骗子向考生寄送的伪造录取通知书,往往在录取通知书中会有让考生将学杂费事先打入银行账号的说明。
      对此,太原警方提醒,切勿相信“承诺包过”的骗局,考生个人应树立自信,沉着应对,如遇类似骗局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教育补贴是假骗钱是真

      高考录取已进入尾声,有一些不法分子假冒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等身份,以符合“奖学金”或“高考补助金”资格为由,骗取押金或手续费。
      据介绍,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考生身份信息后,假冒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等身份主动与考生、家长联系,并准确报出考生的学籍信息,骗取家长或学生的信任,然后自称可以对困难考生或者成绩优异的考生提前发放助学金、奖学金,以领取“教育补贴”需先“激活账户”为名,指挥受害人ATM机转账,从而实施诈骗。
      对此,省教育厅和太原市警方均提醒,任何与高考相关的款项发放均不会通过ATM机进行。考生及家长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工作人员的电话、信息,要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助学扶助款”时,切勿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及时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不要随意透露家人姓名、电话、职业等相关信息,坚持做到不透露、不相信、不理睬。

    本报记者阎建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01期

    • 第2024-07-30期

    • 第2024-07-25期

    • 第2024-07-23期

    • 第2024-07-18期

    • 第2024-07-16期

    • 第2024-07-11期

    • 第2024-07-09期

    • 第2024-07-04期

    • 第2024-07-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