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本报策划

过七夕,还是应该有点中国味

  七夕节在成为中国情人节之前,是中国女孩特有的节日,以女性为主体的女儿节,也称乞巧节,寓意乞求智慧和巧艺。
  乞巧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为证。后又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夜。
  在唐代,每逢七月初七,唐代的小娘子会穿上靓丽的裙装,制作乞巧果子来食用。她们手执五彩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七孔针只,在月光下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全部穿过针孔的称为得巧,寓意乞求智慧和精巧的女红技艺。
  在宋代,七夕前的三五天就很热闹了,恰逢荷花时节,人们喜爱并蒂莲的美好寓意,但因为天然的难得,就想法子自己做成双头莲花供奉把玩,也取双头莲的好兆头。
  明清时期,七夕流行浮针验巧,这是穿针乞巧风俗的演变。女孩们提前将经过太阳暴晒的水置于容器中,将绣针放在水面,观察水底形成的影子,若是能形成各种花样形状便是得巧。
  时过境迁,现代人对于爱情的追求更加自由和多样,似乎淡忘了这个节日本身蕴含的民俗文化。七夕节已经演变成“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从庭院文化变为社交平台,众多商家利用七夕节大力促销,变成又一个“消费节”。商场的服饰、首饰打折,花店的鲜花编织出各种美好寓意,餐饮宾馆的“爱情套餐”等等,无一不是盯着你的荷包。
  不少年轻人吐槽,七夕节会让他们感受到压力,在这一天,不给恋人送精美昂贵的礼物,不吃一顿浪漫的烛光晚餐,没有娱乐活动,似乎就是“不爱对方”。不理性的消费,实际上也扭曲了七夕文化的本意。
  其实,七夕节作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流传千年,注定了物质外壳与精神内核的双重属性。其厚重的文化遗存,包括爱情观、劳动观、进取精神、道德观、责任感。
  过七夕节,还是应该有点中国味。

章大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06期

  • 第2024-08-01期

  • 第2024-07-30期

  • 第2024-07-25期

  • 第2024-07-23期

  • 第2024-07-18期

  • 第2024-07-16期

  • 第2024-07-11期

  • 第2024-07-09期

  • 第2024-07-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