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了,对汾阳的认知,一直都停留在汾酒、竹叶青上。每次到汾阳,都是工作,听汇报,搞调研。妥妥的印象只有一个字——“酒”。除此之外,其他印象基本没什么。
这次到汾阳,虽然时间很短,却改变了我固有的印象,丰富了对汾阳的认知。觉得自己太浅薄了,过去对汾阳太不了解了。汾阳距太原只有一百多公里,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竟然不了解。认知这么肤浅,实实的不该,实实的汗颜。
这次是因了山西省原创音乐促进会邀约,参加汾阳市“千年汾州府,诗酒杏花村”原创音乐采风活动。由此,开启了解决自己对汾阳认知的“扫盲”之路。
贾家庄闻名久矣。现在,人们知道的,多从贾樟柯,从贾家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吕梁电影节谈起。少有人知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贾家庄始终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旗帜。
贾家庄,还是著名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和电影的两个主题曲《幸福不会从天降》《人说山西好风光》的诞生地。是乔羽、马烽两位大师生活过的地方。两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歌,从此唱到全国,唱遍大江南北。这里也是林徽因、梁思成夫妇钟情久居的地方,是费正清、冯玉祥等一众历史人物居留过的地方,有郭沫若、陶鲁笳等人的足迹。除了各项生活生产的稳步发展,这里还有专家村、作家村。有建设于上世纪30年代的古建筑群,以及植根群众的浓厚的文化氛围。
杏花村是蒸馏酒的发源地。汾酒在这里的历史,专家已上推到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小口樽是那个时代的器物。众多的考古发掘,也都在印证着这一历史。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金质大奖章,至今还挂在博物馆。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奖酒名单,也在博物馆的墙上,清晰的向人们展示着。说明西凤、泸州老窖、贵州茅台的来源史料,也都在博物馆里展开陈列着。现在,酒类收入占汾阳GDP的50%多,财政收入的70%多。汾阳有1000多家酒产业链的企业,100多家酒厂,几百家销售就得公司数万名酒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既表明了目前酒业在汾阳的地位,也在印证和诉说着汾酒的厚重。
据说,在汾阳,家家户户都会酿酒,家家户户都有大厨。
厨艺,人们早已离不了了。在古代,特别在宫廷、官府、官宦之家,已经非常重要。汾阳的厨艺,古已有名。只是不才愚拙,不知而已。
汾阳人爱吃,会吃,关键是会做。家家如此。据载,汾阳菜,脱胎于明朝王府的“军厨”和“淮阳味道”。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第一代庆成王朱济炫封在汾州,永和王朱济烺“别城(移民定居)”汾州。这一年,是汾阳置县2600多年的中段。从汾阳厨艺的角度,是迎来了汾阳历史性的一刻。这一年,汾阳一下子迎来了两位王爷,建起了两座王府。随之,一大波“江南”皇家贵族蜂拥而至。由是,也开启了汾阳餐饮的鼎盛按钮。
老朱家创业的班底,有浓重的“江淮文化”“淮扬菜”自然也就到带了汾阳。从开国起,明朝子弟的府第中,都安排了“军厨”。“军厨”和“典膳”一起,为一众王爷、将军们提供饮食服务。“军厨”和“淮扬菜”融合,成了汾阳主流菜的基调。大明朝时期,汾阳出现了独一无二的区域超大规模皇族人口现象。官家和民间的厨师相互融合、辐射,菜系相互融合、辐射。自然而然的,在汾阳,形成了相对独特的菜系和更加庞大的厨师群体。
明朝宗室海量的俸禄花在汾阳,支撑了饮食业,也孕育了多样的美食和日益壮大的厨师队伍。现在,汾阳是全国已命名的6个“厨师之乡”之一。在1万多名庞大的厨师队伍中,仅中国烹饪名师大师就有200多名,餐饮企业就达3200多家。中华金厨奖,中华名小吃,十大名菜、名吃,蜚声内外。“中国厨师之乡。汾阳宴”,名闻遐迩,已列入“中国菜”——晋菜代表宴席名录。
这里,还有百年汾阳中学,闻名全国的汾阳王府,圣母庙等众多的历史和人文古迹。还有郭子仪、狄青、冀朝铸、贾樟柯的等过去和现代的汾阳人。
“千年汾州府,诗酒杏花村”之名,名副其实。
“千年汾州府,诗酒杏花村”系列活动,适逢其时。
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开展一些,希望这些活动都有良好的推动力,希望更多的文化与经济融合的活动大放异彩。
李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