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悦读茶坊

我的文友锡璋兄

  • 2024年9月21日,韩锡璋随诗协在兴县黄河奇石城(六郎寨景区)采风。 范淑文摄

  •   观大唐诗社东湖(王进)社长《枣柏大士韩锡璋》,亦续《枣柏大士韩锡璋》一篇。以搭构更加紧密的枣柏大士与东湖居士之间的三晋文朋诗友“连心桥”,为文化晋军的起兴助力鼓与呼!

    ——题记

      枣柏大士锡璋者,韩兄,韩总编辑,笔名爱书,山右盂人也!他坚守新闻战线三十余年如一日,从记者编辑干起,从古交迁省城,从工商报到市场导报,文思泉涌,文笔健硕,文采飞扬,文创颇丰!在业界声名鹊起,数次获得新闻工作奖,并被《品牌》杂志推选为封面人物,三晋文侠。
      从他的处子新闻作品集《冷眼·热血》中的一篇又一篇力作里,看到了他以笔为刀、车裂枭雄、坚持真理的胆识,看到了他替天行道、快意恩仇、护卫正义的品行,看到了他拍案惊奇、脱俗不凡、洞明超前的功底。
      从他崇尚简陋古朴却又书报丰厚的办公陈设里,直觉感知他汗牛充栋的海量藏书。一间办公室,除却有一桌一椅一纸一笔之外,半屋俱是书,真正是半是放翁半太白。如此看来,笔名作“爱书”,绝非浪得虚名,是货真价实的实秤。拥有海量的存书,也就具备了读书的厚度,进而达到书山的高度。书山有路,勤能补拙。
      从他这套古色古香的对襟复古装里,一眼万里就知他是个很有一套的文化人。他喜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记忆力惊人,聊到兴起时每每即兴激情朗诵诗歌。
      从他供职的《山西市场导报》,能够感觉到他思想深邃开放,见识超众脱俗。他拓展的“法院文化周刊”,不仅在全省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在省外也开拓了不少阵地。真正做到了晋内花芳晋外花香。他以总编辑的身份,应邀参加多类文化沙龙、讲座、论坛等活动,塑造了独特的文化形象,俨然已成为一方文化大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英雄不问出处!论高低攀贵贱,只是弱者的笑话,却是强者的神话。他贫苦出身,仅有小学文化……可是他从不认命,也不服输,凭着一股正气在,发奋图强,步步为营,循序渐进,逆天改命,后来赶上。他“先天不足,后天补足”的强大气场与坚韧持恒,背后是用百倍心血与千倍汗水的付出,终得浇灌培植出累累硕果。
      宝刀试刃韩光!姜还是老的辣。他经常以“一支秃笔”自称,又以“胡诌随吟”谦让。这支笔,笔锋犀利,落笔如有神,早已把“秃”字加持。这诌吟,如大江东去,似浪涛滚滚,平地起惊雷,平沙落雁,一鸣惊人。不对牛弹琴,茫茫人海,需要遇上对的人。一曲高山流水,俞伯牙和钟子期成就了一段佳话。知音不秃,何来胡与随?
      经枣柏大士锡璋总编辑推介有幸识得大唐诗社社长东湖居士(即大名鼎鼎的文化名流、红学专家王进先生)。后又透过东湖居士笔下,才明晰锡璋兄枣柏大士之来由——古之枣柏大士,大唐李通玄也。李栖居小五台,日食红枣,饮之柏泉,而成《华严经》,开通神门,福泽黎庶。今之韩锡璋,苦读经典,著述颇丰。以笔为刀,车裂枭雄,替天行道,快意恩仇,亦当世枣柏大士也。
      今之锡璋兄守《山西市场导报》在电子新媒异军突起之际,在纸媒渐入颓势之机,锡璋兄仍在奔走呼告——纸媒不可或缺,纸媒不可替代,纸媒具有不可磨灭的独特的历史记载功用,仍在坚定不移身体力行为纸媒“续命”。
      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枣柏大士的心愿会实现,担忧会解除。因为,纸媒不可替代。可曾想过,一旦没了电,电媒不可见而纸媒仍可读。一旦发生不可抗力的灾害,电媒消磁永不复而纸媒还可在。实践会明证,有些时候有些方面最原始的才最可靠。两千年的纸媒传承,是经历时间与历史双重检验过了的……未来的实践会进一步明证——纸媒不灭、墨香永续。

    郑建军

      作者祖籍交城县,出生于1976年,有过多年军旅生涯,现任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一级调研员,同时还是享誉业界的作家、诗人,本职工作在政治部,繁忙的工作之余已出书11本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26期

    • 第2024-09-24期

    • 第2024-09-19期

    • 第2024-09-12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5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