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石县南关镇按照“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农文旅融合”的思路,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产业,激活农村发展动力,带动了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产业动力。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眼下,正是红薯收获季,走进南关镇沙腰村的红薯种植基地,村民们挥舞着锄头,从沙地里翻找着“红棕色的果实”,轻轻翻开松软的土壤,一个个体态饱满、秀色可餐的红薯被翻出,去泥、分拣、装筐、装车,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沙腰村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为红薯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几年,村里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红薯种植产业,吸引周边村民参与其中,为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增收渠道。
南关镇沙腰村村民刘润喜说:“老板来我们村里承包了5年土地,我就跟着老板干,月工资2000元左右,家门口就业非常方便。”
雪海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永生说:“我们雪海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农作物有冰糖心蜜薯、玉米、高粱、金花葵、玉米等品种,一共1400亩,下一步我们还将扩大规模,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产业是就业的保障,要让更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关键还要有产业托底。在西许村“荷你藕遇”基地内,村民曹志明正在莲藕基地里挖藕,这是他在基地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最近,莲藕基地旁的民宿也投入运营,随着来这里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村子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文旅融合,实现了集体和个人、生态和共富的双向奔赴。
南关镇西许村村民曹志明说:“在莲藕地工作两年多了,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养的50箱蜜蜂,年收入8万元,养蜂和工作两不误。”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实现农业高效发展、农民快速增收的有力抓手。南关镇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帮助年龄偏大、有劳动能力、外出务工相对困难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为群众增收致富注入强劲动力,擦亮乡村振兴“新底色”。 (冀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