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理论探索

精准思政视角下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育人路径研究

  

王明芳

  摘要:精准思政视角下开展就业指导育人工作,可以提升价值引领与就业导向的融合程度,有利于培养出大批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青年人才,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民办高校可以更加灵活地制定和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市场的变化,这为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要想有效实施精准思政下的就业指导育人措施,民办高校应制定明确的育人标准、挖掘与整合育人资源、实施多元化“思政+就业指导”教学、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从而提升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及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
  关键词:精准思政;民办高校;就业指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职业素养、思想水平及专业技术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应从精准思政的视角出发建立一套完善的就业指导育人机制,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质量,助力学生专业能力、思政水平、职业素养的提升。据此,本文在阐释精准思政视角下就业指导育人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育人路径,以期为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和育人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精准思政概述

  “精准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发展的新态势、新场域,是一种全面、系统、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是坚持精准思维、实现精准育人的教育实践活动。精准思政的关键在于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性与针对性,特征包括精准教育、精准管理、精准服务。在精准思政实施过程中,民办高校需要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研判预测决策系统、动态评估反馈系统等,并依托数字化技术,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情况进行“数字画像”,以精准选择教学内容和路径,从而持续提升思政教育质量[1]。

二、精准思政视角下就业指导育人的价值阐释

  精准思政与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精准思政,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就业竞争力;而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化又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价值观。两者结合,能够有效推动民办高校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精准思政视角下就业指导育人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近年来,部分民办高校学生出现缺乏职业规划、就业压力大等现象,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而民办高校在精准思政模式下,将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在就业问题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把自身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结合就业形势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在就业观教育中渗透思政元素,既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育人指导中融合精准思政元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政素养[2]。民办高校从精准思政角度开展就业指导,能使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专业水平,识别自身存在的不良就业心理及行为,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提升专业技能。
  第三,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精准思政视域下,教师可转变原有教学形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等融入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专业在行业中的发展情况,并根据自身情况科学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三、精准思政视角下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育人路径

  民办高校具有相对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和自我管理条件,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特点制定办学发展规划。同时,民办高校办学类型多样,具有较为灵活的管理机制,且注重与社会和企业的合作,能够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良好环境。为有效实施基于精准思政的就业指导,民办院校需要根据学生专业、学生能力发展情况、就业岗位实际需求等,制定明确的育人标准、挖掘与整合育人资源、实施多元化“思政+就业指导”教学、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一)制定明确的育人标准

  民办高校应结合现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与就业指导教师、思政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与交流,以制定明确的育人标准,并在就业指导育人体系建设方面达成共识。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学科教育、专业培养、就业指导进行有机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职业素养。第二,突出价值引领,通过将课程思政元素与就业指导育人资源进行深度融合,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健全职业规划与测评系统,为学生定制专属的职业生涯发展方案。第三,嵌入培养体系,精准对标学生需求,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并围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二)挖掘与整合育人资源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将就业教育和观念引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在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实践等育人环节强化就业教育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不断提升育人成效,民办高校需要挖掘与整合育人资源,从课程体系创新、多方协作、实践体验及评价反馈多方面进行资源挖掘和整合。
  课程体系创新方面,民办高校应根据学生专业以及职业发展规划等,合理设置课程模块,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以及就业指导课程当中融入思政元素,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首先,将就业市场新需求、就业形势新变化、就业政策新精神融入专业教育,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按照课程重要程度设置教学内容。如,民办高校大一学生应对自己所学专业进行详细了解,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未来发展情况等,从而对自己未来就业形成明确的规划;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可以开设就业技巧、就业礼仪等方面的课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优势;大四学生即将毕业,可协助其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并提供简历制作指导、就业岗位推荐,及时发布相关岗位招聘信息,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其次,基于项目式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学生思政能力、就业能力及专业素养[3]。最后,突出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性,围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激发学生创业精神,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多方协作资源整合方面,民办高校应建立并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等资源支持。首先,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包括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创新资源等,促进跨学科、跨部门合作与交流,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其次,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包括社会企业等,共同开展社会实践、就业研究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工作内容和社会责任,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后,民办高校应整合各方资金资源、信息资源,如创新创业资源、就业信息资源、思政教育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资源支持,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路径。为提升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的精准性,民办高校应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专业发展需求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资源、就业指导教育资源,提升“思政+就业指导”工作育人效率和质量。
  实践体验资源整合方面,民办高校应搭建实践育人基地,综合运用VR、AR等技术资源,创设虚拟仿真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感官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在交互体验中获得专业知识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及思政素养的提升。同时,民办高校应组织学生多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并在其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客观看待社会需求与自身条件,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发展方向。基于此,针对高年级学生,民办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社区调研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必要的职业素养。
  评价反馈资源整合方面,民办高校应整合学生意见、教师评价、同行评价、家长建议等,以更全面地把握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育人质量。为提升评价反馈资源整合效率,民办高校可以建设大数据反馈平台,对学生的思政素养、就业指导课程学习情况、就业能力培养情况进行评价。

(三)实施多元化“思政+就业指导”教学

  首先,民办高校教师可以依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导学生模拟网络面试,使学生对面试、自身心理素质、就业岗位需求等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从个体差异性视角出发,对不同学生的面试表现进行具体分析和职业素养评估,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发挥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将职业规划和实际问题紧密融合,引导学生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待就业问题。其次,民办高校可以引入“线上+线下”的就业指导模式,结合灵活的线上资源和丰富的线下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比如,可以利用在线招聘平台,举办网络双选会,为学生提供远程面试和简历投递指导;利用网络收集招聘资料、应聘技巧、就业信息、就业工作内容、思政教育等资源,结合就业指导课程实际及学生差异化需求、能力发展情况等,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思政教育。最后,民办高校可以建立就业导师制度,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思想品德、职业规划、专业实践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例如,导师在为学生讲解就业工作情况时,可以从思政视角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与价值观念,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职业道德观[4]。

(四)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

  现阶段,思政教育、就业指导教育成为民办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应在明确就业课程目标的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精准融入就业指导育人实践中。这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第一,应具备专业的职业规划能力,掌握心理学、教育学、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等专业知识,通过与学生深入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专业特征、职业目标等,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方案。第二,应具备不同行业、职业领域信息分析的能力,基于职业市场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和客观的职业发展建议,并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职业规划,使其能有效应对职业生涯中的变化与挑战。第三,应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具备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相融合的能力,使“就业与思政”深度融合,强化就业育人指导与生涯规划工作实效[5]。教师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深入挖掘“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劳模精神、使命担当”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通过案例分析、交流讨论等方式,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深度融合。例如,就业指导教师可组织开展“杰出校友论坛”“优秀毕业生成长经验分享”“就业创业之星评选”等活动,借助真实案例、典型榜样激励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使就业指导教师具备上述育人能力,民办高校应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引领,鼓励教师参加就业指导培训、思政教育培训、职业道德素养培训等,不断提升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和思政素养,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育人水平高、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首先,民办高校可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培训讲座,向教师传授就业指导理论、思政教育理念、职业道德标准等,引导教师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就业政策和人才需求,使其能够及时准确地将就业市场新需求、就业形势新变化、就业政策新精神融入高校课堂。其次,民办高校可组织教师参与相关单位的实地考察与实践活动,让教师深入了解就业市场、思政教育实践、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民办高校可以搭建教师在线学习平台,拓展教师教育培训资源,引导教师积极学习借鉴平台提供的优质资源改进就业指导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育人能力[6]。

四、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承担着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的职责,还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以精准思政助力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育人实践,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民办高校应借助自身办学优势,通过制定明确的育人标准、挖掘与整合育人资源等方式,在充分整合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育人工作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思政水平和职业素养发展,从而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基金项目:四川工业科技学院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民办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编号cgkjg-202362)。

参考文献:
  [1]何贝.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家校协同育人促就业创新路径研究:以山西某医学类高职院校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4(1):189-191.
  [2]朱晓君.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就业指导课程协同育人研究[J].西部学刊,2024(4):84-88.
  [3]胡楠,常雪瑞,周凤瑾.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3(4):128-133.
  [4]秦蓁.“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运用分析[J].互联网周刊,2023(23):57-59.
  [5]郑慧.“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2(5):51-53.
  [6]周海涛,朱元嘉.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策略与路径[J].教育与经济,2024,40(5):15-20+38.
  (作者单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2-05期

  • 第2024-12-03期

  • 第2024-11-28期

  • 第2024-11-26期

  • 第2024-11-21期

  • 第2024-11-20期

  • 第2024-11-14期

  • 第2024-11-12期

  • 第2024-11-07期

  • 第2024-11-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