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眼村口的巨石,已经不能用“石块”来称呼,奇形怪状,动辄千二八百吨,虎踞于路旁,迎面袭来,迫人呼吸,骇人心魄,只宜用“石山”来形容了。这真是“欲进井眼村,先过奇石阵”。民谚有“一人不看庙,二人不看井”之说。这次专程来井眼村看井,约了五六位文友一同前往,文友老梁做向导,他是个急性子,风风火火闯九州,一路上向导车开得飞快,一不注意就不见了踪影,幸亏好友张文艺打开了自己车上的导航,车头将将错过井眼村的路口就及时发觉了,掉头纠正。一路沿滹沱河向东而来,河水浅处见乱石逆流,波浪飞白,野鸭联动,苇草悠悠,一派闲适的山水田园风光。想也想不到这洪流滚滚的滹沱河从井眼村往下,水中竟然也编排着井眼村流出的一股清泉。
回环弯曲,陡坡接踵的山路与来车等宽,稍不注意车轮就会脱离开小路,路侧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座巨石如山,或立于道左,或踞于道右。小路在硕大的巨石之间穿行,一路躲闪,一路惊心,让人魂魄不安。
山不转水转,喜鹊声声里,终于进得村来。高高的柿树,挺拔的枝干直插云天,枝上金黄的柿果如过节的灯笼,彩排在空中,仿佛是这一盏盏的灯笼照亮了井眼村,无处不透亮。向导车已先行抵达,老梁正与一个将要外出的中年汉子搭讪,听说我们一行是韩锡璋的朋友,中年汉子很乐意为我们带路,一同返身回村,来到街口一处落叶聚集的地方,用手指着介绍说,这就是井眼村最古老的井,立村之井。远古时,时有老虎入村来此饮水,村人患之。或有智者以虚席苫盖井口,虎不知,照旧前来饮水,不慎被闪跌入陷阱,虎啸如雷,利爪破壁,井废,虎亦亡,后人遂填平老井。若干年后,此处长出一株槐树,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村人多在荫下吃饭聊天坐街。集体化的时候,村人伐倒此树,卖到河北去了,换钱买了生产资料,于是,老井所有的过往烟消云散,只停留在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了。讲完老井,老韩又带我们找到了韩锡璋故居,匆匆作别,忙他的工作去了。韩锡璋的故居在村东头,平常小院,两户合住,双排门钉,砖雕点缀,春联半在,照壁上小小的神龛,应该是许久无人叩拜了,一任尘灰掩袖,神像失色。锡璋旧居,家徒四壁。小院四合,留有邻居享用,齐整的木柴垛于一隅,过冬做饭总是离不开烟火的。院中有大箩筐,筐中铺晒有软糯的柿干,主人盛情邀众人品尝,古道热肠,令人心生温暖。问询男主人,村后的大山名叫“老常在”。接着又叙说当年有反兵来袭扰,村中百姓都跑到险峻的北山上躲避,后来用“碗石”打跑了反兵,村寨遂转危为安,我这才理解了村后的靠山应该叫“老藏寨”才说得通。
第三个节点是自己去找新的井眼,按老韩大哥临别之前的指引,一行人向北搜索前行,终于看到了一处低矮的石坝。山脚有暗泉与石坝相通,坝内蓄满了清澈的池水,平整如镜,池面多生绿藻,浮绿相隔,宛如荷开。池水中竟见一株水生植物,全株浸泡在水中,翠绿的枝叶任意开张,生活得舒适惬意,自得其乐。一切是如此的安闲平和自然,让人不忍心打扰。池中另筑有井筒约一米,圆圆的井口上盖有铝质的大锅盖,盖上又加石块施压,以防被风吹跑。我掀开井盖,圆圆的井口立即倒映在清澈的井水中,凉风拂过,池水微澜,蓝蓝的天空被剪裁成小小的圆圈,紧缩在井口中,大小得当,方圆合适,两得其当,毫无违和。池水外溢,叮咚作响,自成曲调。村中现在只有三个人常住,这小池水根本用不尽,所以一任其水满自溢,池外生河。池外落叶中有许多鲜绿的小草,生机盎然。井眼村四周有高山阻挡寒流,青山四合,聚风藏气,自成气候,确是一方风水宝地。阳光终日高照,这些得水得暖的小草,故而能在初冬的时节绿意盎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真奇怪,我在村中待了一阵儿后,发现这小小的山村,渐渐变得宽敞了许多,不再如初入村时那般逼仄了。
这边众人或在柿子树下临渊羡鱼,或在黑枣树下捡拾落果,游兴正浓,村口那边老梁已声声相催,原来时光已近午时了。
归途已是熟路,弯曲的山路犹如一条飘飞的丝带,散落在山坡上。来时心弦紧绷回避石块,不及其余。归途心悦放眼四顾,三五里长的山路上,竟又发现了不少胜迹。
我随口命名的“夫子石”是同行的宝英发现的,此石惟妙惟肖。我们定眼看它时,它正独立于青色柴林中,弯腰负笈,像极了周游列国的圣人,而且彼时其周身独自披满了金色的阳光,出脱于灰色柴林中,众人合掌称奇,真可谓天地有造化,慧眼独识之。其实该人形立石是我最先发现的,初从村口外出时,我见路东漠漠柴林烟岚中有一人形立石,没来得及看第二眼,人随车走已突然降低了高度,对面的石人也急速蹲藏无踪了,想不到山路回环,在我们半路停车拍照的时候,从另一个侧面又看到了它的身姿。
车在半途,文艺发现路侧有一巨石,石上纹路清晰,一如雄狮之鬃毛卷涌。端详半天,眼睛嘴巴鼻子也一一找到了,其张口怒目,威势逼人。审狮之余,我耳听得附近有淙淙流水声,循声移步,离狮石不远处,风吹细草,交错掩映中,隐约见一条细细的流泉瀑布,凌空而下,中途被乱石阻挡两次,形成了有趣的三叠泉。我绕路攀岩迫近之,伸手掬流泉而饮,希望能品尝出一丝丝甘甜来,如是者三,手指已冻到无法忍受,那泉水微微有点涩,应该是溶解了山中矿物质之故吧。自上而下,第一叠泉,水石相激,白水跳珠,泪飞如雨。汇于一宽大石片后始归于一处悬流,约有两米高,形成中叠飞瀑,最为可观。第三叠约一米高,等而下之,水流分散,没于草际。
一只松鼠从路边巨石上横向漂移而去,引得众人一片欢呼。一路下坡,山路两侧怪石层出不穷,或如虎踞,或如豹伏,或如龟缩,或如狮奔,各具形态,数不胜数。山势高低掩映,有的山头蒙阴,有的已金光染头,一如峨眉金顶,势通万里。
受众人之托,我独自入柴林,穿荆棘,登上一处巨石顶去拍另一座更高的巨石金顶后,意外的一幕发生了,我所拍之巨石,状如桃尖,自东向西看,它尖部石上自生图纹,像一草书“大”字,又如舞者舒袖。待我近而察之,突然发觉此石从南北方向自根自梢竟然一分为二,窄窄的缝隙,侧身可进,壮胆踏入,约三米之后,石缝拐弯向北,竟然南北通透,真正的曲径通幽,令人惊喜不已。这个一线天,呈双曲线,上下看呈S形,南北推进,又呈S形,左右裂石相依相让,相敬如宾,远而望之却又合为一体,玄妙之门,莫过于此了。暂名之曰“阴阳石”或“迷魂阵”,一时拿不定主意。
此石隙之北门外又见奇石,半坡间有巨大的条石相抵形成“人”字,其内空间狭小,遥望有古藤相缠,如灵蛇空接,不敢擅入。斜坡斜石斜接,我真无法确定其中哪一块石头会在哪一个时辰会变得不乐意了,抽身走人,二石联盟顷刻间会自动瓦解,陷我于万劫不复之境。奇景独享,心中沾沾自喜,快步归队时,小魏让我回头看身后一块巨石,石上白色岩浆灌注成一个天然的“山”字,草书意韵,笔走龙蛇,浑然天成,妙不可言,大自然的神工杰作,让人顶礼膜拜,再拜。
同车四人,路不空行,每个人都发现了一处美景,真可谓天生我材都有用啊,也是一段山水奇缘。匆匆半日神游,仅得享井眼村美景于万一,东山之冰挂,北山之高峰,都来不及去一一领略,只能寄期望于日后了。
尚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