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促进人的现代化,今年再办好15件民生实事。”政府工作报告中,养老被列为15件民生实事的第一事。
“新建改造50个社区养老工程、50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00个标准化社区食堂,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养老和助餐服务;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建设医养康养基地;开展新时代‘三晋银龄行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个关于养老问题的民生承诺,聚焦社会关切、彰显民生温度。如何发展山西农村的特色养老?怎样完善我省养老服务体系?省两会现场,省人大代表们心系百姓福祉,纷纷围绕养老问题建言献策。
苏跃亭代表
推进“医养结合” 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
省人大代表、襄汾县景毛乡南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苏跃亭建议,政府应加快出台和完善医养结合的机构服务标准、设施标准、收费标准和管理规范,优化医保政策,使失能老人病有所医。
“培养医养结合领域技术型与管理型人才,协同发力打通医养结合人才培养的层级通道。”苏跃亭表示,政府各级部门应该主导多渠道探索医养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健全的医养结合人才培养教育、实践、管理体系。同时,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机构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医养结合人才的重任。苏跃亭还认为,推进“医养结合”,可以支持民营医养结合医疗服务机构、公立医院与养老机构深度融合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周杏梅代表
增加公立养老院数量 保障养老有地方有质量
对于逐年增加的老年人,省人大代表、山西杏梅律师事务所主任周杏梅认为,目前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需要赡养多位老人的情况并不少见;其次,一些家庭子女异地工作无法顾及家乡的父母;第三,重病、失能、失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口数量较大。公立养老院的数量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养老需求,甚至可以说是供不应求,入住率百分之百,还有大量排队等着入住养老的老年人。因此建议增加公立养老院数量,保障老年人养老有地方。
此外,周杏梅还建议规范、加强养老院管理,保障老年人养老有质量。
张文玲代表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省人大代表、朔州市家政服务协会会长、朔州市爱心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玲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养老服务领域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理念,如智能化养老设备的应用、康复护理新技术、老年心理健康新方法等。“我们应及时将这些前沿知识和技术纳入培训课程中,使养老服务人员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在培训方式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张文玲建议,第一要培训多样化,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第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培训师资队伍。同时,鼓励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推动养老机构与高校、职业院校等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培训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李爱玲代表
发展特色养老 加快农村基本养老服务网络构建
省人大代表、太原市幸福汇藏山墅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李爱玲对养老备受关注,并建议发展农村特色养老,一方面,政府坚持用公益化理念、市场化思维、专业化服务,培育一批有温度、有情怀、有品质的品牌连锁企业。同时,加强养老服务供给标准化体系建设,引导养老服务企业规范发展。另一方面,引导民营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农村特困老人养老方案并推动实施,实现服务供给多样化、专业化、标准化。同时,政府逐年增加购买养老服务财政支出,以实现良性、长效、可持续发展。
“加快农村基本养老服务网络构建”,李爱玲建议在做好基本养老服务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孤寡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供给,自县区向下延伸至乡镇,通过“一个中心+多个服务站点”的形式统筹布局,实现一个大服务团队分布各个站点统一管理的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