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五一路学校 武青丽
摘要:化学,这门探索物质构成、构造、特性及变化法则的自然科学,在初中教育阶段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常偏重于知识的单向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技能的培育,致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仅浮于表层,难以构建起系统的科学思维方式。文章从多方面入手论述基于情境教学初中化学课堂构建路径。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初中化学;课堂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策略,通过营造真实或仿真的情境环境,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推动知识的自主构建过程。将情境教学法融入初中化学课堂,不但能辅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抽象的化学原理,还能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化学探究兴趣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引领学生从日常生活踏入化学世界,再由化学领域迈向社会实际。通过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并非孤立的抽象理论,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此举能有效减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疏离感,进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化学知识的热情。
以“奇妙的二氧化碳”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切入。譬如,在酷暑难耐的夏日,开启一瓶汽水,会观察到大量气泡涌出,这些气泡正是二氧化碳。教师可先展示这一现象,随后向学生提问:“为何汽水开启后会有气泡产生?这些气泡究竟从何而来?”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思索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能遇见二氧化碳。诸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吸纳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是维系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环节。教师可展示植物在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知这一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还可预备一些实验用品,如白醋与小苏打,让学生亲手模拟汽水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将白醋缓缓倒入装有小苏打的容器中,即刻可见大量气泡腾起,这便是二氧化碳气体。此时,教师可阐述这一反应的原理,使学生明了化学知识就存在于身边。随后,教师可进一步延伸,譬如讲解二氧化碳在灭火领域的应用。展示一些灭火器的图片,阐述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工作原理: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大于空气,因此能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通过这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和实验,使学生全面且深入地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应用,极大地激发他们对化学探究的兴趣。
二、设计探究性实验情境,促进化学知识深度理解
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构建探究式实验环境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激励学生在实验进程中自主发掘、剖析并解决问题,进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设计此类实验环境时,教师应秉持学生中心原则,紧扣核心知识点,策划既具挑战性又富有启发性的实验课题,指引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从中提炼化学原理。
在初中化学“物质燃烧的条件”一节中,教师可设计探究式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燃烧的条件。课堂开始时,提出问题:“为何某些物质易燃,而另一些则不?”随后,通过对比实验,将蜡烛、木条与铁钉加热,观察燃烧情况。实验表明,蜡烛和木条可燃,而铁钉不可燃。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通过控制变量法验证氧气、可燃物和温度对燃烧的影响,最终总结出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该探究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燃烧原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灭火器设计或火灾预防,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引入真实问题解决情境,培养学生化学实践能力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引入真实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打破传统课堂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主动调用化学知识,从而增强其实践能力。
以“金属的防护和废金属回收”课程内容为例,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个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校园自行车棚因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部分铁质构件出现了锈蚀现象。教师首先展示锈蚀自行车部件的实物图或图像,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锈蚀的形态及发生部位,并借此契机复习金属锈蚀的基本条件,即铁在与氧气和水同时作用时会发生锈蚀。随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防锈方法,如涂漆、电镀、保持干燥等,并引导探究其化学原理。随后,引入废金属回收站实例,让学生思考回收的重要性及流程,并构思简易回收方案,包括收集、分类、处理等。通过探究实际问题,学生深化金属防腐与回收知识,并提升实践与问题解决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育中,搭建起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促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在提升学科素养的同时,塑造科学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法顺应教育发展趋势,为培育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对初中化学教育改革有着深远意义与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吴小成.基于主题情境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J].亚太教育,2024(19):182-185.
[2]朱红.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情境教学分析[J].读好书,202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