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第二中学校附属小学 薛梅
摘要:在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的当下,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理解与应用,成为教育工作者持续钻研的重要课题。具身认知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与方法。该理论打破了传统认知中仅将认知视为大脑思维活动的局限,强调身体与环境在认知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里,学生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将具身认知理论融入教学环境创设,能为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知识提供直观、生动的途径,助力他们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养。本文将围绕具身认知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环境创设中的实践展开深入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具身认知理论;教学环境创设;实践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意义非凡。然而,一直以来,抽象的数学知识常常让小学生感到困惑,传统教学方式有时难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障碍。具身认知理论的出现,为这一困境带来了转机。它揭示了认知并非是脱离身体的孤立活动,身体的体验和与环境的互动对认知形成至关重要。将其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环境创设中,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丰富的环境刺激下学习数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这不仅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天性,还能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一、实践操作,以身体力行促进数学理解
《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核心使命的意见》明确指出,需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这一理念与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论断高度一致。具身认知理论强调,人的认知过程并非独立存在,而是身体与环境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认知成长亦紧密依赖于亲身的实践经历。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卡纸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学生们首先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性,在卡纸上细致地勾勒出相应的展开图形。在绘制时,学生们需仔细考量每个面的形态、尺寸及相互间的位置关联。随后,他们沿着画好的线条谨慎地剪裁,这一步骤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知到图形的外形轮廓。到了折叠与粘合的环节,学生们聚精会神,将各个面巧妙地拼接成完整的立体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亲手触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体会其平面的平整感及面积的差异;他们沿着棱边进行折叠,深刻理解棱边在连接各面中的作用;同时,通过观察顶点处面与棱的交汇情况,学生们对顶点的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经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操作,学生们不再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而是真切地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内容。
二、设计户外数学活动,拓展具身认知的教学空间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特别强调了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性,这一观念与具身认知理论不谋而合。具身认知理论阐述,个体的认知过程并非孤立的脑力活动,而是身体与其所处环境全面互动的结果。多样化的环境为身体提供了丰富的刺激与体验,进而促进了认知的多元化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传统的室内教学环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户外数学教学活动则突破了这一束缚,将教学的触角延伸至广阔的现实世界之中。
在讲授“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将教学场所转移到了学校操场。学生们满怀兴奋与憧憬,围绕圆形花坛分成小组进行实地测量。他们首先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绳子,小心翼翼地沿着花坛的边沿放置,为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小组成员间分工明确,有的同学负责稳住绳子的一端,有的则细心调整绳子的路径,使其紧贴花坛的轮廓,还有的同学一丝不苟地在重合处做好标记。完成周长测量后,他们着手测量直径。这一任务颇具挑战性,学生们尝试了多种策略,比如利用长杆穿过圆心来确定直径,再用卷尺进行精确测量。在计算圆周率的过程中,大家发现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经过一番热烈的探讨,学生们意识到测量工具的精确度以及操作过程中的细致程度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这次户外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们掌握了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和圆周率的计算技巧,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深刻领悟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具身认知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环境创设中展现出显著的优势。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将抽象数学知识具象化,像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中,亲手制作模型使其对图形特征理解得更加深刻。而户外数学活动,拓展了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如“圆的周长”教学,学生在操场测量,既掌握知识又锻炼能力。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深入挖掘具身认知理论的内涵,不断创新教学环境创设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实践、感知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具身学习中爱上数学,提升数学素养,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让数学真正融入学生的成长历程。
参考文献:
[1]周国栋.具身认知视角下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路径[J].安徽教育科研,2024(31):9-11.
[2]索玉新.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建构高质量小学数学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2024(3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