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天天3·15

警惕打着“老年大学”幌子的坑老套路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老年大学作为老年人学习、社交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受到这一群体的青睐。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不良商家盯上了老年教育这块“香饽饽”,以“办老年大学”为幌子,打着“免费体验”“名师授课”的旗号,将推销课程包装成“学习机会”,诱导老年人掏钱购买高价课程,赚取高额利润,导致一些老年人掉入消费陷阱。
  坑老之术,可谓无孔不入,防不胜防,被老人寄予厚望的“老年大学”正被一些不良商家异化为“围猎场”。免费体验课、名师授课、养生秘方……看似温情脉脉的幌子下,隐藏的却是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当“老有所学”沦为“老有所坑”,这不仅是对老年人尊严的践踏,更是对社会价值底线的挑战。
  这是一场温情面具下的“精准收割”。从书法课到中医养生课,从摄影班到国学讲座,这些民办机构深谙老年人的心理痛点:退休后渴望填补生活空白、缓解孤独感、追求健康长寿。于是,免费体验课成了打开心门的钥匙,温和耐心的“老师”成了获取信任的敲门砖。一旦情感纽带建立,推销话术便如潮水般涌来——“名额有限”“内部优惠”“延年益寿”,每一句都精准戳中老年人的软肋。更令人心惊的是,某些机构甚至将“收割”升级为“产业链”:诱导贷款消费、伪造名师资质、虚构“独家产品”,环环相扣的套路让老年人无力招架。
  老年教育乱象丛生,根在何处?公办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民办机构乘虚而入,本是市场规律的自然结果。然而,当需求与供给的失衡遭遇监管缺位,灰色地带便成了滋生骗局的温床。许多民办机构以“老年大学”为名,却无办学资质之实;课程内容无需备案,讲师资质无人审核,收费项目随意定价。更有甚者,与保健品公司、贷款机构暗中勾结,将课堂变为推销会场。这些机构之所以肆无忌惮,正是因为现行法规对“老年教育”的性质界定模糊,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导致受害者投诉无门、维权艰难。
  治理乱象,既需铁腕监管,亦需社会共治。筑牢制度防线是当务之急。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老年大学”的办学标准,将课程内容、师资资质、收费明细纳入强制备案范围;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行为实施“零容忍”惩戒;推动老年教育立法,从源头堵住监管漏洞。
  筑牢制度防线的同时,推动老年大学回归公益本质才是根治之策。相关部门应加大政府对公办老年大学的投入,鼓励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公益课程,缓解供需矛盾;开发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的课程,如防诈骗知识、智能技术应用等,让教育真正服务于生活。

陈广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1-28期

  • 第2025-01-23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16期

  • 第2025-01-14期

  • 第2025-01-09期

  • 第2025-01-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