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关于家乡的记忆,如同被尘封的老照片,偶尔翻阅,依然清晰如昨。每当夜深人静,或是在远行的车上,那份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来。
五十年后,当我再次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眼前的家乡,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它以一种近乎奇迹般的方式,悄然发生了蜕变,令我惊叹。
我的老家三都村,位于晋中市昔阳县东南部,地处蔡岭山脚下,沟壑纵横,群山环抱,一个曾不起眼的山村。记得小时候,那里是泥泞的小路,低矮的瓦房,每到雨季,道路便成了“水泥路”,出行极为不便。虽是乡政府所在地,但信息闭塞,娱乐活动匮乏。
当时乡政府和三都村各开一座煤矿,村民挖小脉煤,开采铁矿石、挖掘矾石等,乱挖乱采问题比较严重,挖采得千疮百孔,就像被撕开的伤口,让人心疼啊,造成了植被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川水断流,村民无水吃,只好到附近的西山村拉饮用水。
时光流转,沧桑变幻。家乡在时代的改革浪潮中,换上了新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露天煤矿的开办和建设新村中,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按照县、乡统一安排布置,以抓党建促转型发展、以强管理促提质增效、以求创新促发展活力,成功走出一条“黑”资源变成“绿”生态的乡村转型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壮大集体经济的康庄大道。
首先是集中精力拆迁旧村建设新村。三都村是三都乡政府所在地,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来,村支村委坚持规划先行,聘请专业团队统筹谋划,高品质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努力实现“美村、亮村、绿村”和群众生活“安心、舒心、暖心”的目标。
其次是新村建设要有新面貌新特色。搬迁后,依山建设的三都新村,更适宜村民居住。第一期新建的四排小二楼呈扇型,与第二期新建的四排梯形小二楼,整齐划一,排房规整,一户一居,独门独院,卧室、厨房、卫生间等,水、电、气、暖设施齐备,条件不差城市。同时修起了体育场、文化娱乐室、老年食堂、旅店。周边还修了小公园,绿化了小菜园,居住环境优美。
再次是着力构建“党建引领、服务进村、生态治理”基层组织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积极探索党员带村、民主管村、产业富村、生态美村、德育润村新路径,打造“千万工程”工农互补型示范村。
三都村党支部书记延旭东曾是一名军人,旧村拆迁建设新村初期重重困难。了解情况后,他毅然决然选择退伍回乡,面对困难与挑战、巨额资金使用与资源分配等问题,他迎难而上,以铁血担当和务实精神,肩负起带领三都村走出困境的使命。通过与县、乡两级积极配合,建设起了三都新村,修缮了松峰书院,兴建了百家祠堂,开办了老年食堂。
“三都村把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自从三都整村搬迁以来,在村支两委共同努力下,复垦造地一千多亩,由原来的小块梯田变成了大块农田,其中,700多亩通过流转给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剩余300多亩由村里自行养种,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30多万元。新建的办公楼和部分门面房通过出租又为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仅此两项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70多万元”。三都村党支部书记延旭东介绍说。
去年4月12日,昔阳县委书记黄亚平深入三都村调研“千万工程”示范村情况,详细了解了三都村“千万工程”谋划、特优产品培育、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闲置资金盘活、集体经济壮大、民宿项目建设等内容后,给予高度评价。黄书记指出,三都村基础条件好,村干部有思路,朝气蓬勃干劲足,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系统谋划,创新实践,全力建设高标准“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示范村。
如今站在三都新村村头,望着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小二楼和这一片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我不禁感概万千。家乡的巨变,是时代发展的缩影,是国家繁荣昌盛的见证。它告诉我,无论如何变迁,那份对家乡的爱与思念,永远不会改变。
乡愁,不再仅仅是记忆中那份淡淡的忧伤,它更是一种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家乡的蜕变,让我更加坚信,只要心怀梦想,不断创新,勇于奋斗,家乡定会更加美好。在未来的日子,我将带着这份从“黑”到“绿”的蜕变记忆,继续前行,为守护这片绿色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家乡蝶变着新妆,碧水青山映夕阳。
故土风物无限好,烟火人生韵悠长。
杜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