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 董晓
摘要:在全球造船业价值链重构与技术伦理深度交织的背景下,国际竞争格局呈现出“技术主导型”与“成本驱动型”并存的特征,行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代际更迭、文化融合与组织重构的复合型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了三维联动工作机制创新、海洋文化特色育人体系以及数字化思政平台构建三条实践路径。即通过党建网格与生产单元深度融合、思政课程与技能培训协同设计,构建“双螺旋”育人体系,培养复合型产业工人;将航海精神与国际职业伦理标准深度融合,依托重大工程实践构建情境化思政模式;借助元宇宙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思政教育生态,基于生产大数据构建精准思政模型。
关键词:全球化视野;造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在全球化与技术革命的双重推动下,造船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国际市场上,各大造船巨头通过整合资源和技术革新不断提升竞争力,而新兴市场则凭借成本优势在特定领域崭露头角,这一变化不仅重塑了全球造船业的竞争格局,也引发了深层次的价值观和文化话语权的较量,中国造船企业在这场竞争中积极寻求突破,努力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并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逐步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1]。
一、全球化视野下造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坐标
(一)造船行业国际竞争新格局的意识形态特征
当前全球造船业正处于价值链重构与技术伦理深度交织的竞争阶段,随着国际船舶市场集中度提升,中日韩及欧洲造船巨头加速整合,新兴国家凭借低成本优势切入细分市场,形成了“技术主导型”与“成本驱动型”并存的全球产业格局。在此背景下,价值博弈不仅体现在订单争夺与价格竞争,更反映为对国际海事规则制定权和文化话语权的争夺,例如国际海事组织(IMO)环保新规的演进,推动绿色船舶技术标准成为竞争焦点,而中国船企通过参与规则制定和加强品牌宣传,正逐步扭转长期以来“跟随者”的被动地位。
(二)行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全球化与技术革命的双重冲击,使造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代际更迭、文化融合与组织重构的复合型挑战。一方面,产业工人队伍呈现“高龄技术骨干流失”与“青年数字原生代涌入”并存的代际断层,传统“说教式”教育模式难以满足青年群体对参与式、互动化思想引导的需求;另一方面,智能制造转型催生扁平化、项目化的新型组织形态,原有基于科层制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跨部门协作、柔性化管理等新模式存在张力。更深刻的是,多元文化冲击通过跨国项目合作、外籍员工聘用等渠道渗透,部分船企在跨文化沟通中暴露出价值引导力不足的问题,亟需构建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的话语体系,这些挑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突破“就党建谈党建”的传统路径,将意识形态建设深度融入技术创新、人才培育与全球合作的全流程。
二、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三维联动工作机制创新
1.党建网格与生产单元的深度融合
以“红色网格”赋能精益生产管理,将党支部建在船舶分段制造、舾装调试等核心生产单元,形成“项目指挥部-生产工区-作业班组”三级网格体系,建立“网格长负责制”,由党员技术骨干担任网格管理员,同步落实生产质量管控与思想动态监测双职责。另外,创新“政治指导员驻点”机制,针对海外EPC项目设立“移动党建网格”,通过数字化党建系统实现跨国项目党建与现场管理的实时联动,确保“业务拓展到哪里,组织覆盖就延伸到哪里”。
2.思政课程与技能培训的协同设计
构建“双螺旋”育人体系,在船舶焊接、海洋工程装备等关键工种培训中嵌入“大国工匠精神培育模块”,开发《全球船舶工业史》《国际海事法规与商业伦理》等特色思政微课。同时,建立“技能大师+思政导师”双师制,在LNG船建造等“卡脖子”技术攻关团队中开展“技术党课+思政研讨”跨界学习,联合国际船级社、知名船东开展“全球行业标准与职业素养”专题培训,培养既掌握国际规范又坚守政治底线的复合型产业工人。
(二)海洋文化特色育人体系
1.航海精神与现代职业伦理的融合教育
在全球化背景下,需将航海精神与国际职业伦理标准深度融合,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竞争力的造船人才。一是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创新精神”为核心,提炼航海文化中的奋斗基因与责任意识,将其融入职业伦理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价值观;二是对标国际海事组织(IMO)等机构的技术规范和伦理准则,增设全球化职业伦理教育模块,例如通过案例教学剖析跨国合作中的技术标准冲突与伦理决策,引导学生树立“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职业操守;三是深化校企协同,引入国际造船企业高管、资深船员开展“全球视野讲堂”,以真实职业场景诠释航海精神的时代内涵,增强学生对国际规则与跨文化协作的适应力。
2.重大工程实践中的情境化思政模式
依托造船企业参与的国际重大工程项目(如极地船舶研发、深海装备制造),构建“工程场景+思政元素”的沉浸式育人模式,将思政教育嵌入项目全周期,例如在船舶设计环节融入“海洋权益维护”主题,在建造阶段结合“绿色航运”理念开展生态伦理教育,使学生直观理解国家战略与全球责任的辩证关系。同时,以“一带一路”海外工程为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跨国项目调研与技术支援,通过撰写“工程思政日记”记录技术攻坚中的团队协作与文化碰撞,强化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使命感。
(三)数字化思政平台构建
1.船舶工业元宇宙的思政应用场景
依托元宇宙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全球化思政教育生态,通过在虚拟空间中构建船舶工业全产业链数字孪生场景,模拟跨国协作流程、安全生产规范及企业文化内核,实现沉浸式思政教育。例如,建立虚拟造船厂参观模块,嵌入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工匠精神案例等思政资源,支持多语言交互与跨时区协作培训,强化境外员工的归属感与价值认同。同时,结合AR/VR技术开发思政教育“数字沙盘”,通过仿真事故案例警示、劳模经验共享等场景,增强员工的实践认知与风险意识。
2.生产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思政模型
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采集的生产、管理、安全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员工思想动态画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境外项目组的工作压力、文化冲突等潜在问题,建立“需求-供给”匹配模型,例如针对东南亚船坞员工设计“一带一路”政策解读专题推送,针对欧洲研发团队定制技术自主创新案例库,实现分众化、差异化的内容供给。
三、结语
上述这些实践路径的探索与应用,有助于将意识形态建设深度融入技术创新、人才培育与全球合作的全流程,从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增强造船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价值引导力与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浪潮中,造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完善,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要求,为我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障。
参考文献:
[1]国企思政工作与企业发展“六维融合”路径探析———以中国船舶集团为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11):41-43.
[2]彭程.构建“1+5+N”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赋能国企高质量发展[J].企业文明,2021(09):51-53.
[3]李成栋.互联网时代增强造船企业党建和思政工作有效性的探究[J].才智,2020(13):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