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理论研究

新发展格局视域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探析

  

赖正雯 张先 叶津凌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化发展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出发,对新发展格局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意义进行剖析,并提出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培养全球化人才、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高职教育;教育国际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国际合作机制,深耕鲁班工坊等品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期,促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是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基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国高职院校更好地应对全球一体化带来的挑战,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新发展格局概述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整合汇聚国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1]。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之路,既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也是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更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一个新的增长点。
  二、新发展格局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意义
  (一)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高职教育国际化通过培养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满足新发展格局下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有力地服务了国家的发展大局。职业院校通过与海外行业企业、当地政府和院校合作办学,满足了海外中资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促进了国际产能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科技、文化、人才等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目前全国27个省的200多所职业院校与7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设立了4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涌现出了“鲁班工坊”“中文工坊”等众多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
  (二)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通过举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活动,中国职业教育正在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逐步输出中国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培养标准等。这不仅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感召力,还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更多中国力量。
  (三)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首先,高职院校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促进自身更新办学理念、优化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国际化发展可以推动高职院校与国外企业、行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国际先进的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最后,国际化发展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拓展办学资源,增强办学活力[2]。
  三、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一)制定国际化发展规划
  在新发展格局视域下,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规划应从政府、高职院校两个层面推进。首先,政府应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明确国际化发展目标和路径,有序开展海外办学项目。其次,高职院校应立足我国的社会发展大局与行业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制订出一套具有前瞻性、操作性强的办学方案,从知识、能力、素养、技能等方面制定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尤其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与世界眼光的卓越人才。
  (二)打造高水平、多元化国际合作平台
  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必须构建多方参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实现跨国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沟通。首先,高职院校应强化与海外教育实体、国际性组织、跨国企业的合作,搭建汇聚多方力量的育人平台。例如,与海外院校开展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推进师生之间的国际交流和访问,加强国际化教学内容的交流与技术共享,为高职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全面发展平台。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搭建高水平、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平台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防止合作模式的过分一致化,确保合作内容的个性化和成效。
  (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第一,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教师国际互访、海外深造、联合研究等活动,促使教师直接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提升教师的学科水平和教学能力。第二,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应着重培育具备跨领域知识、创新意识以及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人才,强化师资队伍的多元性和灵活性[3]。第三,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应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不仅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还要考察其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及国际合作成果。
  (四)优化课程体系
  在新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提升其办学水平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国内国外市场的相互开放和融合也使得社会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国家发展的双重需求,高职院校应设计和实施国际化课程体系,加强国际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在课程中融入全球视角,让学生了解和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除了强化英语等通用语言能力外,还要注重专业术语的掌握,确保学生能够在国际化的职场环境中实现高效沟通。例如,在机械、电子等技术领域,可以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使教学内容更贴合行业实际,帮助学生掌握国际技术标准及产业发展趋势,提升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优化课程体系应以国际标准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将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标准、行业规范和技术流程融入课程内容[4]。例如,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开发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应注重跨文化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既懂技术又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五)推动“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的交流模式
  “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是促进我国高职教育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走出去”就是要求高职院校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将中国教育的优势资源和特色项目推向世界,推动高职院校师生到国外学习、交流、实习,扩大其国际化视野,提高人才素质。比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短期交流活动、参加国际比赛或者到跨国公司进行实践等方式来提高师生的国际素养和能力。“引进来”就是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程资源,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高职院校可推进课程体系与国际职业标准无缝衔接,实行学分互认、双学位联合培养等措施,整体提升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水平。
  四、结束语
  新发展格局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国际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这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还能提升他们的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合作交流平台与世界一流院校、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开展联合办学、学术交流以及技术合作等活动,同时推动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国际课程和实践机会,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和专业素养的教师,以更好地适应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周晓瑜.新发展格局下高职本科教育适应性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4,(8):153.
  [2]杜秀君,梅容芳,杨刚.论地方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3,(24):73-75.
  [3]宋慧,房欲飞.创新理念与模式助推高职教育国际化[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7):11-12+15.
  [4]杜迎洁.新时代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现实逻辑与路径选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5):67-69+73.(作者单位: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1-28期

  • 第2025-01-23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16期

  • 第2025-01-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