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9日(农历八月十五)凌晨六时,我亲爱的母亲李凤英在睡眠中溘然长逝了!从这一天起,这个日子成为我余生岁月里刻骨铭心、永志不忘的日子;今后每年的中秋佳节,也成为家人们深切缅怀、难以欢愉的节日。
妈妈仙逝以来,日子一如平常地过得很快。“头七”“三七”“五七”“七七”先后度过了,家人们依自己所知晓的传统礼仪,洒泪祭奠逝去的慈母,祭品不可谓不丰盛,礼仪不可谓不周全,家人们谦恭有礼,追思双亲大人。而我,早就想着写一篇《祭母文》,以寄托哀思,抒发情感。期间,一天凌晨时分,睡梦中听到了妈妈响亮地喊着我的小名:六儿,六儿……醒来一看,哪里有妈妈的影子?我从八月十五那天起,就成为没娘的孩子了!凌晨五时,周遭漆黑,万籁俱静。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的妈妈托梦于我,一定是在问我:你爸爸去世百日左右,你给他写过一篇祭文,我走了这些日子了,你给我写的祭文在哪里呢?每念及此,百感交集,悲从中来,羞愧难当。虽说有若干繁琐公务缠身,也有许多家事需要办理,但这些又怎能成为拖延至今的理由呢?于是,我挤出时间执笔写下以下这些关于妈妈的文字,以告慰行之不远的慈母,表达我们兄妹五人媳婿及孙辈的所思所感、所念所痛……
妈妈的父母
妈妈于1930年农历2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城关镇下关街村的贫困市民家庭。
妈妈的父亲名叫李宝仁,是一个皮匠。听妈妈讲,他的父亲性情耿直,勤劳善良,是个好皮匠,也做得一手好饭菜。姥爷年少时,因家庭贫寒,迫于生计决意走口外。临行时,一位堂兄弟闻听他要走口外,心想还借着我的一件破羊皮袄,遂赶来讨要。姥爷将皮袄扔在地下,猛踏几脚,狠声言道:我若是挣不下钱,永不回交城。之后,孤身一人走口外了。
到了一家皮货店,掌柜雇佣若干伙计。每天清晨,伙计们为博得掌柜的好感,争先起来打扫院落。姥爷几次落后,就想出一个办法:前一天晚上将簸箕、扫帚藏好。伙计们睡的都是火炕通铺,他悄悄将自己的发辫与相邻睡的、起床早的伙计的发辫拴在一起,人家刚要起来时,就把他拽醒了。正当大家手忙脚乱、四处寻找打扫工具时,他已经跑出去,拿上事先藏好的工具开始打扫院落了。由这件小事可知,姥爷是一个要强、勤劳、有心计、有韧性的人,也因此学得了一手好皮匠手艺。
姥爷回到山西交城老家时,40多岁还没有娶妻。姥爷比娘娘乔春苗整整大了24岁。媒人做媒时,帮他隐瞒了12岁,说是比娘娘只大一轮。姥爷与娘娘婚后,在他四十八岁时,育有长女,即妈妈,取名凤英。又三年,育有次女,即二姨,取名凤琳。
我们兄妹5人中,大哥、二哥、大姐见过姥爷,他老人家去世时,二姐和我还没有出生。听妈妈讲,她在十三冶安装公司保卫科工作时,一天下午,科长派人将妈妈叫来,表情凝重地对她说:凤英同志,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妈妈当时就意识到是年迈的父亲逝世了。当即骑上自行车赶回家中料理后事。我成人后才意识到当时的妈妈是多么刚强的女性。
交城的方言称呼奶奶为娘娘,姥姥为外外。因她老人家只有两个女儿,我家和二姨家的外孙、外孙女都称呼她老人家为娘娘。听妈妈讲,在育有妈妈和二姨后,娘娘曾生育一子,乳名丁全子,三岁时因出天花夭折了,之后又抱养过一个男孩,不久也夭折了。娘娘自认命中无子,强烈刺激之下,曾一度精神不大正常,医好后她就信佛了。娘娘是那样慈祥善良、大度勤劳的一位老人,因她只有两个女儿,曾长期让两个家庭住在一处,同吃一锅饭,同饮一缸水。两家人共住一处,大小14口人,在娘娘的集约化管理下,所有的吃穿用度、大事小情,均由她老人家全权安排、从容调度,大家庭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妈妈、二姨家共九个子女,除表妹成雪原年龄小之外,我们八人均是在娘娘的悉心呵护下健康成长的。我记事时,大家庭居住在南城区文津巷3号大院,娘娘对院里各家的事情同样是关心关爱,调处家庭纠纷,规劝善待孩子,合力办好大家的事,真是呕心沥血,操碎了心。大家庭吃的是大锅饭,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从而养成了我们兄妹5人走向社会后,团结协作、与人善处的良好品行。我因童年体弱,肚里有蛔虫,每月月初、月中吃一次打虫药:宝塔糖。娘娘安排兄姐给我每天烧三个核桃吃,娘娘亲昵地称呼我为“六宝”。
在我10岁那年,娘娘因患多年的高血压,又致可能是脑梗,在山大二院住院治疗一段后,回到家中保守治疗,不久即处于昏迷状态。大人们都是既忙工作,又育子女,还得照料娘娘。妈妈连续40余天,在下班之后一直陪伴在娘娘身边,不曾解衣休息,尽到了为人长女的孝道,做到了许多男性都难以做到的事情。
就这样,有缘千里来相会的父母相识之后,情投意合,组建家庭,孝顺父母,友爱妹妹,先后育有我们兄妹5人,如今发展成为20余口人的其乐融融、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妈妈留给我们的无穷财富
开始执笔写此文时,我拟定了八个部分。在我看来,需要深入思考、认真总结。妈妈辛劳一生,奋斗一生,奉献一生,学习一生,给子女孙辈留下了什么?没有财产,没有债权,没有著作,甚至没有遗言,但是,细细想来,深感妈妈留给我们精神层面的东西丰富多彩,堪称无价之宝——
她悲天悯人,乐善好施的高尚情怀;
她孝敬父母,友爱妹妹的孝悌之心;
她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的懿德嘉行;
她勤奋敬业,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她勤劳质朴,心灵手巧的不俗资质;
她热爱生活,勤于锻炼的良好习惯。
妈妈的农历生日与观世音菩萨同天,生肖属马,与她的两个孙子同一属相。俗话说得好:在家孝父母,何用你远烧香?妈妈用她的一生予以了完美诠释。古圣贤有言:与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行;与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妈妈用她的一生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道理。
妈妈,您与娘娘一生虔诚礼佛,行善积德,修身养性,乐于助人。在我看来,您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所有成员生命中的菩萨。
周东曙
致逝去的父亲
1991年10月11日,一个令我刻骨铭心的日子,您——我亲爱的父亲被癌症夺去了生命。许多天来,我仿佛身处噩梦,多想醒来,又多怕回到现实中。我怎能相信您鲜活活、乐哈哈的生命竟被禁锢在一个冰冷沉重的木盒中,永远地画上了句号。
1937年10月,在家乡河南省确山县,您以10岁的幼小年龄投身革命,参加了新四军。翌年,您由党组织安排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中共中央组织部担任领导同志的勤务员。1940年9月起,您先后在陕甘宁边区师范、延安自然科学院、延安干部子弟中学、张家口晋察工专学习。1949年1月至4月,您在晋察冀边区军工部化学研究所工作。1938年至1949年,您在延安工作生活了11年,清清的延河水、黄澄澄的延安米,慷慨哺育了您这革命烈士的后代,使您由少不更事的孩童逐步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49年4月,您随华北野战军进入太原市参加了接管太原钢铁厂的工作。从此,在国家和山西省的冶金工业战线辛勤工作了37个春秋。1986年12月,您依照政策办理了离休手续,按说该颐养天年了,可您却闲不下,坐不住,主动承担起撰写山西冶金工业志的工作任务。一部山西冶金工业志,使您焕发了极大的工作热情,也使您食不甘味、寝不暖席、孜孜不倦、忘我工作,燃尽了生命的油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950年,您与妈妈经人介绍自由恋爱而结合,从此,人世间多了一个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社会细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您因渴求知识先后到北京钢铁学院学习和苏联留学,妈妈积极支持,毅然一人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后来,组织上调您到齐齐哈尔北满钢厂工作,妈妈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毫不犹豫地随同前往,一待就是三年。您并不似那些事业型的丈夫,只是一味地要求妻子为自己做出牺牲。您深知妈妈要兼顾工作和家庭是怎样地不易,于是,多年的操练使您成为烹调能手,逢年过节,亲友造访,妈妈主面案,您主菜案,可谓相得益彰、珠联璧合;辅导子女学习,在五个孩子每学期的家长通知书上签注客观实在、文情并茂的家长意见,对您来说则是认真负责、驾轻就熟。职业的不同、文化程度的差距、地域环境所决定的不同生活习惯,从未使您与妈妈的感情产生隔膜,却因为彼此的关心、帮助和体贴而成为巩固发展感情的纽带。
常言说:慈母严父,但我们家是父母皆慈。在我们兄妹的记忆中,您从未对哪一个有过打骂体罚,甚至连疾言厉色也不曾有过。您总是那样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乐观向上、幽默风趣,以自己方正的言行昭示我们如何做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们住大杂院排房时,一位邻居没打招呼就将未干的煤糕放在咱家窗台上,当晚,被与她素有意见的人家拿下来摔了个粉碎。次日清晨,这位妇女发现后认定是咱家干的,站在窗外破口大骂,我们听了怒不可遏,想要与之理论,而您却打开窗子笑眯眯地问道:“不是骂我们吧?”这位妇女正积蓄力量准备大开骂仗,没想到您会这样做,怒气顿时消了大半。您接着向她解释了煤糕不是我们推下去的,并劝告她无论是谁干的也不应出口伤人,而应当有理说理。至此,一起一触即发的邻里纠纷偃旗息鼓了。而我也从这件小事中领悟到一点做人的道理:对待别人非原则的错误,要尽量采取谅解、宽容的态度,这样可避免许多无谓的争执,于人于己益处颇多。身教胜于言教啊!
父亲,是不是好人总要太多地遭受厄运的折磨?1989年9月,在省冶金厅每年例行的老干部体检中您被确诊患有肺癌,当时,您正外出搜集编志资料,回来后立即做了切除手术。手术后,您没有因身患癌症心灰意冷、精神颓废,而是精神坦然,积极配合治疗,于是,您身上一尺二寸长的刀口很快愈合,一度因化疗而掉光的头发、胡须又长了出来,您红光满面,精神饱满,哪里是身患绝症的病人?分明是老当益壮的战士!您又开始了一度中断的编志工作,家里人也为您能闯过此关庆幸不已。孰不知,癌细胞正在您体内迅速扩散开来。1991年春节前,您感到背部疼痛难忍、夜不能寐,经拍片确诊已转入肋骨及背部,于2月下旬住进了省肿瘤医院。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大剂量化疗,病情恶化的趋势未能得到有效控制,5月24日,您因癌细胞扩散到脊椎,导致下半身瘫痪、大小便失禁。我可怜的父亲,从这天起,您的身体再不能由自己支配,您也再没有能够从病床上坐起来、走出去。谁人不知辗转病榻痛苦万分,而您竟连这点权力也基本丧失殆尽。您的自制力令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专家惊叹不已,而您在极度的病痛中仍关心他人的品德又是多么地令人难以忘怀:每当大夫查房时,您都竭力作出一副乐观开朗的样子,表示对治疗充满信心,其实,您已明知属于自己的日子屈指可数;每当护士给您打止疼针前,您都让家人先看看有无粪便,多多地喷洒空气清新剂……在病重的五个多月中,您得到了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和体贴,特别是年过六旬的妈妈,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悉心守护在您的病床前。全家人千方百计、竭尽全力,祈求上苍能赐福我们,挽留住您的生命。然而,天不从人愿,10月11日17时45分,您永远地闭上了睿智而温情的双眸,临终也未能再吐一言。
父亲,我的生命之源。失去了您,我感到脚下的土地不再坚实;失去了您,我感到肩上的担子如此的沉重!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只是承上启下的匆匆过客。我所能做的便是以您为榜样,做一个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来者的正直的人。
父亲,儿子在心底千万次地呼唤您,您可曾听见?您生前常因我偶而见之报端的拙劣文字而欣喜,倘若您九泉有知,我的这篇意乱心迷、笔随意走的小文可否令您满意?如果您能从字里行间体察到儿子的一片拳拳思念之情,就是对我最大的慰藉。(写于1991年12月)
作者系山西省晋中市检察院原党组书记、检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