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刚刚过去,“上门喂宠”服务在社交平台、电商网站和本地生活平台上悄然走红。回乡探亲的都市白领为毛孩子寻找“春节保姆”,让兼职从业者纷纷涌入该市场,但这一看似简单的服务链条中,既有刚需催生的商机,也有监管空白下的消费陷阱。
春节订单暴涨3倍
上门喂宠成假日经济新赛道
《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我国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催生出宠物托管、上门照料等多个细分赛道,记者了解到春节期间“上门喂宠”服务内容通常包括添粮换水、清理排泄物、陪玩互动,部分商家还提供修剪指甲、代遛狗等增值服务。
“每天接单到手软,时间根本排不开。”在太原市北大街经营着一家宠物店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从1月初就陆续接到了春节上门喂宠订单,春节假期虽然他将服务费从日常的50元每次涨至80元每次,但是咨询的客户依然络绎不绝。
记者注意到,目前市面上从事上门喂宠的市场参与者大致可分为3类,首当其冲的是专业宠物店或宠物机构,此类商家可提供标准化服务,虽然收费较高,但服务也更加规范,需要消费者提前签订合同;第二类为个人兼职群体,他们多为学生、自由职业者,通过社交平台接单,价格灵活;除此之外,电商平台的跑腿服务也可提供相应服务。
家住太原市的宠物主董女士向记者展示了她的消费记录“过节这几天我选择了宠物店的上门服务,7天服务总价600元,虽然价格不算便宜,但对方承诺每天视频打卡,还能处理突发疾病。”
服务变盲盒?
上门喂宠也应有行业规范
上门喂宠市场火爆的背后,消费纠纷也时有发生。家住太原市晋源区的张先生告诉记者,春节期间,他在日常光顾的宠物店预约了每日上门喂宠服务,但张先生春节期间查看监控发现,对方并未按要求每日上门,服务期间敷衍了事,倒光整袋狗粮后便离开,导致宠物腹泻。
在社交媒体上,一些消费者公布了自己的受骗经历。杭州的李女士在某二手平台联系了一名“个人上门喂养师”,支付500元定金后,对方以“排期冲突”为由要求加价,遭拒后直接将其拉黑。“平台说这是线下交易,无法追责,报警又因金额不足难以立案。”李小姐无奈表示。
还有一些消费者遭遇了订单转包的问题,购买服务的机构因为订单激增,单方面更换上门喂养师,一些并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在不熟悉宠物习性的情况下,擅自带宠物外出,甚至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门喂养宠物服务尚无明确行业规范,消费者往往面临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的问题。但商家若故意隐瞒转包行为,可能构成欺诈。
应查验资质、细化合同
针对宠物上门喂养存在的问题,记者咨询了山西硕明律师事务所的梁益律师,他表示,消费者在选择服务机构时,首先应该查验证照,看机构是否能提供营业执照、宠物护理培训证书、服务人员健康证明。在签订服务合同时,尽量将合同细化,明确服务清单与违约责任,可以将服务次数、上门时间、应急处理流程等均需写入合同。合同应注明不得转包,并约定宠物生病、财物丢失等情况的赔偿方案。
消费者还可以要求商户提供视频打卡+GPS定位,付款时,消费者尽量采用分阶段付款的方式,降低预付款比例。可以采用“定金+尾款”模式,定金不超过总价的20%。若对方要求一次性付全款,需提高警惕。
梁益指出,上门喂宠服务的兴起,折射出都市人对宠物情感需求的提升,但行业准入门槛低、权责界定模糊等问题亟待解决。消费者既要警惕“低价引流”“过度承诺”等营销话术,也需保留合同、聊天记录、监控视频等证据。毕竟,宠物不是商品,它们的生命安全经不起“踩坑”试错。
本报记者曹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