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理论研究

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策略

  

朱思玮 王泽茵 龚锦洲 傅裕诚

  摘要: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在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构建更加开放、灵活、多元的教育体系。本文立足现实意义,阐述了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点,并提出强化师资力量、丰富活动形式、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发展、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四个优化思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终身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对于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来说意义重大。为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现实作用,高校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终身学习进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性发展,以培养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及难点

  (一)现实意义
  为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随着该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可帮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持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避免学生毕业后因缺乏创新动力、创造活力及创业思维而陷入“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延长能力培养计划的实施周期。这也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敢于创业、积极创新的动力,提高创业成功率,使大学生有更多机会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现实难点
  第一,师资力量不足。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教师,但目前高校的师资队伍中,许多教师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同时,部分高校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教学中。
  第二,活动形式单一。虽然一些高校已开始重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并成功举办了“服装设计比赛”“创意菜肴竞赛”“维修技术创新研究项目”等活动。但其活动内容及其形式较为单一,甚至某些院校缺少活动实施条件,继而削弱了学生的体验感。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充分,连贯性不强。要想提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必然要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相关性,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教育内容的实用性。但是,部分教育者未能积极创设连贯性教育场景,导致学生的重视度不高,且未能形成端正态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充分,未形成从创业意识到实践落地的递进式教育体系。
  第四,部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足。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获奖或加分而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缺乏真正的创业热情和自主性。此外,部分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缺乏创新的勇气和实践能力[1]。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师资力量,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高校应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除了校内专业教师外,高校可聘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投资人等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实践经验,更好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创业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同时,高校应强化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构建“岗前培训—入职指导—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培训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分级、分类、分层的培训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推动教师将国际前沿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中,完善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保障激励政策,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开展高水平研修访学,支持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交流融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二)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高校不仅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要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渠道。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能力,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组织丰富多样的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比如,高校可以举办创新创业文化节,开展创业集市、创意大赛、创业故事分享会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竞赛,如“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通过参与高水平竞赛,帮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平台和资源,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作用,邀请校友分享创业经历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讨论,为学生分享创业经验和心得,拓宽学生的视野。
  此外,高校也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不仅要具备技术研发、项目孵化的功能,还应提供人才培训、创新创业指导等服务,为学生打造全方位的实践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应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还应注重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综合运用的能力。这种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激发他们对创业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创新的勇气和能力,为未来的创业之路打下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要与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系统的教育体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例如,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加创新思维训练模块,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和工具;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开设跨学科的创新创业课程,如“科技创业”“文化创意产业创业”等,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程设置上要密切联系生活,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差异设置课程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四)汇聚多方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协同创新的系统工程,需要汇聚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共同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终身化意识。这种协同育人机制不仅能整合各方资源,还能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多元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助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首先,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政府还应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其次,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项目资源。再次,企业在协同育人机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企业不仅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基地和项目资源,还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发挥自身在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最后,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讲座、培训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拓宽学生的视野。行业协会则可以利用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资源,为学生提供行业信息、技术支持和市场渠道,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行业。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终身教育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高校应结合时代发展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优化调整,从强化师资力量、丰富活动形式、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发展、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四个方面,逐渐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激发大学生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志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21.
  [2]倪尔妍.终身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63-64.(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1-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