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西省公用品牌建设联合会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西精品”的部署要求,在省市场监管局及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广大企业的密切配合下,以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山西精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评定机制
多管齐下确保评定质量
一是坚持形式审查与现场核查相结合。对295家企业的申报材料逐一进行审查,严把“申报关”。对进入现场核查的53家企业的管理方式、生产流程、生产工艺、财务报表、取得的荣誉等进行认真调研核查,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二是坚持认证和采信相结合。依托“山西精品”认证联盟对37家单位开展现场认证工作,确保认证流程科学规范、过程公开透明、结果公正权威。同时,严格限定采信范围,按照《“山西精品”采信管理办法(试行)》,仅将中医药企业纳入采信范围。最终37家单位通过认证,4家单位通过采信。三是首次引入标准先进性评价。首次采用标准先进性评价的方式进行标准比对分析。最终获证“山西精品”的产品和服务所执行的标准中,19项指标填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空白;117项产品指标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其中73项产品指标高(优)于对比指标20%及以上,起到了以评促定、以评促改、以评促超的目的,标准的引领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也把高标准的要求真正落到了实处。
宣传推广
多维发力提升品牌知名度
一是精心打造“山西精品”视觉识别系统。深入挖掘“山西精品”品牌核心价值理念,打造出一套具有独特性、能体现山西传统文化、能精准传达品牌理念的视觉识别系统,实现了视觉形象的统一,有效提高了“山西精品”辨识度。二是认真拍摄“山西精品”宣传片及公共广告片。两个短片充分展现了“山西精品”的实施背景、组织构架、品牌核心价值理念及实施成效,有效提升了“山西精品”的知名度。三是组织召开“山西精品”广告宣传座谈会。为企业有效对接央视媒体,北京、太原等地机场、火车站等多维度的宣传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山西精品”影响力。四是对门户网站进行改版升级。畅通了“山西精品”建设工作全流程网络渠道,完善了对“山西精品”产品(服务)的展示功能,增强了网站的实用性与吸引力。五是启动了“山西精品”陈列室建设工作。着手打造“山西精品”线下展示与体验空间,提升“山西精品”产品的群众感知度,进一步增进“山西精品”企业与各方的交流协作,将为品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强基固本
夯实基础助力长远发展
一是攻坚团标绩效评价工作。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团体标准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求,经过两个多月的辛勤工作,提交了70余份团体标准自我评价有关材料,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通过了团体标准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成功保留了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资格,为联合会的长远发展打开了空间。二是组织开展了精品企业培育工作。通过培训,强化了企业的质量品牌意识,明白了“山西精品”建设路径和各环节要求,把很多准备工作做在了前面,为完成好今年的评定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设“质量大讲堂”、在市场监管总局行政学院举办质量提升专题培训班,为“山西精品”获证企业质量、品牌建设水平的持续提高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自身建设
优化提升打造高效团队
一是加强内部学习。定期组织开展学习交流活动,鼓励员工分享经验与见解,达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目的,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二是注重提升工作能力。选派人员参加各类专业培训课程,学习质量、品牌等方面的新政策、新理念、新方法,不断注入发展活力。三是优化组织结构。将原本的四个部门精简合并为两个部门,使工作流程更加顺畅高效。在持续推进自身建设的过程中,联合会的工作思维也由“因看见而相信”转变为“因相信而看见”,形成了迎难而上、敢于超越自我的团队精神。
未来方向
开启品牌建设新征程
2025年山西省公用品牌建设联合会将继续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省市场监管局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严格按照“高标准+严认证+强监管”工作机制,以“质”为本,向“新”出发,打造80个左右的“山西精品”,圆满完成“十四五”建设目标。
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引导和吸引更多企业加入,激发我省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全力完善质量品牌培育体系,努力培育和打造出更多高品质、让社会各方面都满意的“山西精品”;进一步增强培育系统性。按照“打造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分行业、分领域开展“山西精品”梯次培育工作;进一步增强评定科学性。实现从统一要求到分类要求的转变,从关注企业到关注企业和产品并重的转变,突出二产到各产业协调共进的转变,适当扩大一产、三产产品特别是消费品所占的比例,加强与“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品”等公用品牌沟通协调,深入挖掘其中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增强“山西精品”评定的科学性和多元化;进一步增强宣传有效性。加强“山西精品”视觉识别系统的宣贯工作,加大“山西精品”公益宣传的力度,打造运用好“山西精品”陈列室,做好“山西精品”进企业、进机关、进景区、进机场、进车站、进社区、进院校的工作;进一步增强服务针对性。对接好金融系统、商务部门、高层次的培训机构及外事机构,建立好高层次的专家库,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见习记者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