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出台中小学校园手机管理“禁令”,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分商家抓住学生对手机的需求,设计出了所谓的“藏手机神器”。“藏手机神器”为何会在中小学群体中流行?销售这些“神器”的商家又是否合规?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藏手机神器”花样百出
能吞东西的台灯,不能喝水的水杯,暗藏玄机的玩偶……这些物品看似有悖常理,但销量却十分可观,市面上为何会出现这些商品?他们的背后又有何秘密?
梁先生儿子梁鹏今年上高一,对手机极其依赖,在家时就常常手机不离手。梁鹏自从上高一住校起为了方便和家里联系便把手机带到了学校,学校为防止学生沉迷手机,规定到校后要将手机上交。
起先梁鹏仅仅只是想办法把手机放到老师看不到的地方躲避检查,多次“落网”后,在同学的推荐下入手了“藏手机神器”。从表面看“神器”只是一个普通的杯子,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里面有暗格,大小恰好可以容纳一个手机。
像这样“声东击西”的物品有很多,在网购平台搜索关键词,会出现很多相应的链接,而在社交平台搜索,则会发现有很多网友在分享“好物”。
翻开桌角寻常的一本书,没曾想里面其实是手机,又或者立在那里的镜子,打开里面其实“大有乾坤”……还有另一些人在下方评论“侧面看是否逼真?”“摇晃的时候会不会发出声音?”“金属探测仪能否识别?”更有网友戏称“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明晃晃地摆在那里等待老师的检验。
“藏手机大战”不可取
像这样的“藏手机神器”在电商平台随便一搜索就会出现很多链接,有的商家甚至打上“可藏市面上99%手机”“暗装仿金属探测仪”等标签。
山西科宪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小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广告法》第三条及第九条,广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商家在宣传中直接使用“防检查”“防考场探测”“躲避金属探测器”等表述,明显暗示产品用于规避学校监管或考试作弊,属于诱导未成年人对抗教育管理秩序的行为。此类营销不仅违背教育部门规范学生手机使用的初衷,还可能助长学生作弊等不良风气,已构成对公共秩序的妨碍。
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全社会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商家通过销售“藏手机神器”,间接支持学生违反校园管理规则,可能加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影响其学习专注力和心理健康。此类行为违背“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可能被认定为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此外,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禁止学生擅自携带手机入校。商家通过销售规避检查的工具,实质上协助学生违反教育部门规章,可能被认定为妨碍教育管理秩序。
张小燕提醒商家及电商平台,若“藏手机神器”被用于考试作弊,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组织考试作弊罪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商家若明知产品用途仍宣传“可带入考场”,可能被认定为提供作弊器材,面临共犯风险。部分产品(如改装充电宝)存在电路设计缺陷或使用劣质材料,可能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若因此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商家需依据《产品质量法》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针对电商平台,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需对商家营销行为履行监管义务。若平台未及时下架违规商品或未采取必要措施,可能被市场监管部门追责,面临警告、罚款等处罚。
见习记者高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