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法边馀墨

陈廷敬上疏劝廉祛弊

  

任生林

  曾被清康熙帝称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的陈廷敬,是一位历史名臣。他宦海生涯五十多年,在波诡云谲的朝廷里,终能安度晚年,倍享尊荣,是极其罕见的。其秘诀就是忠勤为政,清廉为官。
  没有同时代鳌拜的飞扬跋扈,没有明珠的中庸圆滑,也没有索额图的老谋深算,甚至没有李光地的贪位忘亲,陈廷敬只有一心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擅位越权,不结党营私,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廉洁奉公。
  崇尚节俭,力倡整治奢侈腐化之风。陈廷敬任左都御史时,面对官场上腐败之风盛行,铺张浪费弥漫,拉帮结派猖獗,贪污受贿横行的状况,不怕惹人,不怕丢乌纱帽,毅然决然给皇帝上《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整肃官场风气。他指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贪腐和廉洁是治国理政的关键,而奢侈和节俭又是贪腐和廉洁的根由啊!要官吏廉洁从政,首先从节俭生活做起。陈公把奢俭提到治国理政、政权存亡的高度来看待,认识不可谓不深刻。
  在上疏中,他对一些官员的奢侈作风予以抨击,指出:“外官之任者,或拥傔从数十百人,衣轻策肥,车马阗咽,震惊道路,泥沙之用不惜,贪饕之行易成。”这是批评外放的官员,随从几十上百人,前呼后拥,服饰华丽,车马堵塞喧嚣,惊扰百姓,浪费资产,容易形成贪奢风气。陈廷敬建议立法予以整治,他强调:“古者衣冠、舆马、器用之具,婚丧之礼,贱不得逾贵,小不得加大。今或等威未别,因而奢稽之习未尽化也。”在封建社会里,当然只能靠卑贱等级来规范约束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更好的办法。
  陈廷敬主张推行教化,崇尚节俭,促进社会风气好转。他说:“国家久安长治之基,关乎风俗;风俗盛衰之故,系乎人心;正人心、厚风俗之机,在乎教化。”从教化入手,倡导节俭生活,人心思俭,以俭为德,逐步养成良好的社会风俗,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廉洁是陈公一生的信条。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陈廷敬署理钱法,掌管铸造铜钱。他深感责任重大,手指白日,发誓分文不取。数月后,还是留下两枚钱币,一枚是下属赠予的用来辟邪的秦代古钱,一枚是不慎落在府上的样钱。陈公回想起这事,愧于没能遵守誓言,挥笔写下《二钱说》一文,鞭策自己。
  史书记载,陈廷敬任吏部尚书时,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朝廷里有一位山西老乡想做他的门生,以此抬高自己地位,便以祝寿为名送千两银子。陈廷敬看出这位官员心思,将其拒之门外。官员心有不甘,数日守在陈府门外,趁门卫松懈之机闯入府内,长跪不起,恳请收为门生,陈廷敬仍然不为所动,逐之门外。陈廷敬的亲弟弟陈廷愫,在河北武安任知县,政绩卓著,任期届满时写信与兄,想求在京城谋一肥差。陈廷敬则劝弟弟安心做事,不要跑官。陈廷愫于是返回故里,赡养父母。
  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又号午亭,山西阳城人。自幼聪慧,弱冠之年高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历任国子监司业、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后来历任工、户、刑、吏四部尚书。他曾为皇帝讲学多年,循循善诱,教导说:“天德与王道同功,修己与治人兼至。”为康熙朝的文治武功贡献良多。他主持《明史》《大清会典》《康熙字典》等重要文献的编纂工作。还善诗文,留有《午亭文编》《尊闻堂集》《午亭集》等著述。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授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5期

  • 第2025-03-13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