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好了,新修的路既平又宽,护栏也加高了,感觉很安全,这可是给我们的生活质量与出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生活在晋城市境内G342线周边的李大爷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2024年晋城普通国省道修复性养护工程以其创新理念和精细化管理,为这座城市的交通脉络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源于山西省公路局晋城分局国省道路面养护工程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工作人员的倾情投入,他们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丈量着每一段道路长度;用精益求精的态度,雕琢着每一个施工细节。他们以路为业,以养护为任,将真情与汗水挥洒在了这片土地的交通线上。
高效推进 质量领先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环保型的公路养护工程。”项目办负责人张亮亮自豪地说。在省交通运输厅、省公路局和晋城分局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团队围绕省公路局确定的“科学管理、精益生产”理念,创新机制、超前谋划、注重细节、严格监管、探索研究、示范引领,在质量检测方面实现了合格率100%,更是在全省范围内创下了功能性路段施工进度排名第一、结构性修复路段主体工程施工进度排名第二的佳绩。
晋城境内2024年普通国省道(G342、S331线)路面修复性养护工程处治里程73.952公里,包括功能性修复47.163公里(G342线44.906公里、S331线2.257公里),结构性修复26.789公里(G342线1.894公里、S331线24.895公里),已于去年11月份全部完工。
自开工以来,该项目创新不断、亮点纷呈。在项目建设中,采用“项目办+公路段”机制,从质量、安全、进度、环保等方面加强精细化管理,确保了项目的高效运行。“我们以创新的思路引领,开展多项研究,不断追求标准化、规范化施工。”张亮亮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工程质量的自信。
科技赋能 品质跃升
正午的阳光洒在G342线K769+500的路段上,与新修复的路缘石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晋城公路的新篇章。“我们对路缘石修复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攻关。创新性采用了铣刨9厘米厚的原路缘石,并通过滑模施工技术铺设了13厘米厚的水泥混凝土,成功解决了功能性路段铺筑完成后路缘石与路面高度差较大以及原路缘石表面破损严重的问题。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道路的功能性,还显著改善了路容路貌,为过往车辆和行人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通行环境。”项目办G342线现场负责人栗飞说。
G342线K769+700段路缘石修复护栏段,路缘石的修复方案要求宽度为30厘米、厚度为13厘米,经过他们的现场量测,宽度达到了30.5厘米,完全符合设计标准。这是项目办综合办公室主任张彩菊和质检负责人王琴琴熟练地进行现场数据量测工作的一幕,让记者印象深刻。
张彩菊眼神专注,笔触细致,将这些关键数据一一记录在册。她们协同工作的身影,不仅是日常工作的写照,更是对工程质量严格把控的生动体现。
“我们在工程中进行了《功能性路段波形梁护栏加高综合解决方案》《过村路段水稳免振免养技术方案》《功能性路段路缘石修复方案》等多项研究,采用了多种创新技术,努力实现‘快速处治、快速通行’,缩短了施工对交通的影响,提高了道路运行的经济效益。”项目办S331线现场负责人赵锦生满怀激情地介绍了他们在项目中所取得的突破。
精细管理 安全环保
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对于项目能否如期竣工至关重要,晋城公路修复性养护工程在这方面表现出色。该项目办不仅制定了严格的计量支付和资金管理办法,还与施工单位和银行签订了资金监管协议,设立了监管账户,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实现了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财务保障。
此外,该项目办狠抓参建人员考勤管理,制定下发了施工、监理人员请销假管理办法,明确施工、监理单位主要技术人员请销假程序,确保项目运转正常。同时,还狠抓重点人员管理,对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加强岗前教育、安全监督,提高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
在环保管理方面,为切实提高环保意识,该项目办严格按照环境保护要求组织开展工程施工,有效控制了项目建设期间的扬尘和废弃物污染管理,通过投入洒水车进行洒水抑尘,做到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修复一条路、完成一项工程,更是在为晋城市未来的发展铺路,努力开启公路养护建设的新时代。”张亮亮说。
工程每一个阶段性的突破,都体现着晋城分局和该项目办参建人员的汗水与魄力。这项工程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次飞跃,深刻展现出晋城公路人“争气、搏击、强基、发展”的精神风貌。在所有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晋城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得到了显著提升,经济的协同增长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为晋城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了力量。
见习记者谭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