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吕梁市文水县法院与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法院紧密协作,成功化解一起涉案金额达百万、跨越数千公里的羊肉财产保全案件,“以保促调”高效保障了当事人合法权益,赢得当事人赞誉。
该案件源于一起买卖合同纠纷。甲公司与乙公司长期进行冻羊买卖合作,2024年12月,甲公司基于商业信任,在收到乙公司3万元预付款后,分三批向重庆发送了价值百万的千袋羊肉。然而,与往常不同的是,乙公司在将全部羊肉售出后,却迟迟未支付尾款。甲公司负责人董某在与乙公司的多次沟通中嗅到了一丝不安。董某一方面依据货运地址前往重庆,试图寻找剩余货物以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安排公司人员向文水法院提起诉讼并申请诉讼财产保全,请求查封乙公司存放在重庆冷库的数百吨羊肉。案件受理后,法官通过了解得知乙公司已经出现资金问题,极有可能无法偿还这批货款。此外,面对保全乙公司态度强硬,不仅拒不配合,还企图于凌晨秘密转移羊肉。
事不宜迟,得知这一情况后,文水法院承办法官霍法官与执行保全案件孙法官迅速制定方案。鉴于情况突发性且保全财产的特殊性,两位法官于当日订购机票赶赴重庆,同时马上与璧山区法院执行局取得联系,两地法院随即成立联合执行小组,根据线索前往璧山区河边镇。
到达后,执行人员发现冷库大门无法打开,且得知该批货物已被乙公司负责人前妻王某购得。经沟通,王某到达现场打开库门,确认库内存放着甲公司的羊肉。但王某以货物已买受为由,拒绝法院查封,局面陷入僵局。关键时刻,当地派出所民警赶到,两地法院法官向乙公司负责人释明法律规定,加之当地群众作证乙公司确有转移财产迹象,王某最终配合。
执行干警冒着严寒和雨水进入零下十几度的冷库查点货物,成功保全了财产。但冻羊肉作为生鲜货物,保存问题亟待解决,且纠纷尚未彻底化解。民事案件承办法官随即组织调解,向双方分析利弊:对乙公司而言,和解可使羊肉尽快销售回款,最大程度减少债务;对甲公司而言,走诉讼程序将使羊肉面临降价、变质及仓储成本增加等问题。
经过6小时“背对背”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甲公司申请解除保全,现场羊肉由两家公司分别销售部分,所得货款用于清偿货款,其余欠款仍由乙公司承担,法院全程监管资金流向。当晚,在文水法院法官监督下,羊肉装车,乙公司当场支付首期货款。
此次跨省执行行动,两地法院出动12名干警,协调公安、物流等多部门联动,在48小时内成功完成从保全到调解的全流程,化解债权人的资产风险,彰显了司法的力度与温度。
本报记者章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