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1版:理论

基于政治建设视角的船舶制造业安保责任体系构建研究

  

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 姜立昊

  摘要:船舶制造业作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国防安全的核心支撑,其安保责任体系建设必须立足政治建设高度,充分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本文从政治建设的系统性、战略性与人民性特征出发,分析船舶制造业安保责任体系的政治属性与价值导向,探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规范、意识形态引领三大维度的融合路径。研究表明,将政治建设贯穿于安保责任主体协同、制度设计优化、文化价值塑造的全过程,能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行业特性的现代化安保治理范式,为统筹发展与安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政治建设;船舶制造业;安保责任体系;国家治理;党的领导

一、绪论

  在全球海洋竞争格局深度调整与国家安全内涵外延不断拓展的背景下,船舶制造业的安保责任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安全范畴,成为关乎国家主权、技术主权与产业链安全的政治命题。当前,船舶制造业面临技术封锁加剧、数据跨境流动风险上升、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等挑战,单纯依靠技术防护与行政管理难以应对系统性风险。随着“十四五”规划明确将高端船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在智能绿色转型中面临的安全漏洞治理、国际标准博弈等新课题,进一步凸显安保责任体系建设的复杂性与紧迫性。政治建设视角强调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重构安保责任体系,其核心在于将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安保责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从碎片化管理向全局性统筹升级。特别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船舶制造业作为“双循环”的重要节点,亟须通过政治建设强化底线思维,统筹抵御霸权国家技术遏制、地缘政治冲突衍生的产业链断链风险。本文立足于政治建设的根本性、引领性作用,系统阐述船舶制造业安保责任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二、政治建设与安保责任体系的内在关联

  政治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导向,为船舶制造业安保责任体系提供价值引领与制度根基。从本质属性看,船舶制造业承载着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国防战略安全的特殊使命,其安保责任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有效统筹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与军事安全的多重目标,例如在极地科考船、航空母舰等国之重器的研发制造中,党组织通过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与利益藩篱,确保核心技术攻关与保密管理同步推进。这种“全国一盘棋”的治理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为应对“卡脖子”技术风险提供组织保障。
  从制度建构层面看,政治建设要求将党的主张转化为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形成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上位法的实施,为船舶制造业数据跨境流动、智能船舶信息安全划定政治红线;《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纲要》则通过明确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目标,将安保责任嵌入产业升级全过程。这种“制度之治”不仅规范企业行为,更通过责任清单、问责机制等设计,强化各级主体的政治意识与底线思维。此外,政治建设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安保责任体系必须回应职工安全权益保障、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等诉求。例如在绿色船舶制造中,企业需平衡环保技术应用与安全生产标准,将生态安全纳入责任范畴,彰显政治建设的人本导向与社会责任。

三、党的全面领导在安保责任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构建船舶制造业安保责任体系的根本政治原则。在战略决策层面,党中央通过顶层设计确立行业发展方向与安全基准,将安保责任纳入国家海洋强国、制造强国建设的整体布局。各级党组织通过“第一议题”学习、政策解读培训等方式,确保企业决策层准确理解国家安全战略意图,避免因市场逐利冲动弱化安保投入。在组织体系层面,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通过建立“党建+安全”融合机制,将安全生产、保密管理纳入党委议事规程,形成重大风险党委研判、关键环节党员监督的责任链条。
  基层党组织则通过思想动员与行动引领凝聚治理合力。在生产一线设立党员安全示范岗,组建以技术骨干党员为核心的应急突击队,能够将政治执行力转化为风险防控效能。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与民营船企中,党建指导员制度与产业链党建联盟的推广,有效破解非公领域安保责任落实松散化难题。例如,某沿海船舶产业集群通过成立党建协同平台,实现上下游企业安保标准互认、风险信息共享,凸显党组织在资源整合与协同治理中的纽带作用。这种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践,充分体现政治建设对安保责任体系的方向把控与动力支撑。

四、政治建设引领安保责任体系的实践路径

  构建政治建设视角下的安保责任体系,需以制度创新、文化培育、能力提升为着力点,形成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在制度规范层面,应健全与国家法律衔接、与行业特征匹配的安保制度体系。完善船舶制造全流程安全评估机制,建立覆盖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的动态风险监测网络;推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追究制度,将安保绩效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强化政治纪律约束。同时,需加强国际规则对接与政治博弈能力,针对智能船舶、深海装备等前沿领域参与全球标准制定,提升产业链话语权与安全韧性。
  在意识形态层面,需强化安保责任的政治认同与价值内化。通过主题教育、典型宣传等形式,深化从业人员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海洋强国战略的认知,筑牢“保密就是保国家安全”的思想防线。将红色基因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挖掘船舶工业发展史中的精神富矿,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深潜精神激发职业荣誉感与责任担当。此外,需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技术中立论等思潮对职工价值观的侵蚀,通过常态化政治教育巩固意识形态主阵地。
  在治理能力层面,应提升风险研判的政治敏锐性与应急处置的战略定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育既懂专业技术又具备政治素养的安全管理队伍;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构建智慧安防系统,提高对隐蔽性、跨域性风险的识别能力;完善应急预案与跨部门联动机制,在重大安保事件中坚持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相统一的原则,避免局部风险演变为系统性危机。

五、结语

  政治建设视角为船舶制造业安保责任体系构建提供了根本遵循与实践指南。通过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推动制度优势转化、厚植政治文化根基,能够实现安保责任体系与国家治理需求的高度契合。未来需重点关注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革命对安保体系的冲击,探索政治建设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路径,在数据主权维护、智能装备安全等领域形成中国方案。随着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加速,船舶制造业应主动参与国际安全规则制定,将政治建设成果转化为制度性话语权,在深海资源开发、极地航道利用等前沿领域构建风险共担机制。理论界需深化政治学、管理科学与船舶工程的交叉研究,系统解析多边主义框架下安保责任的权责边界,为构建兼具战略定力与弹性韧性的新型治理模式提供学理支撑。
  参考文献:
  [1]赵坤政.新时代加强船舶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20,41(04):22-24.
  [2]刘备战.转型建设中舰艇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政工学刊,2019(02):27-29.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0期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5期

  • 第2025-03-13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