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凯玥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的后天培养离不开教育,从古至今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家精神正是在时代的演变中凝聚生成、丰富发展的。教育家精神包含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方方面面,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丰富和拓展。教育家精神以独特的精神内涵滋养着一代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助力中国的教育事业,焕发时代价值。教师队伍应该以教育家精神作为精神之基,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内涵;时代价值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毫不夸张地说,一位好的老师影响孩子的一生。同理,从国家来说,一个好的教师队伍对国家整体的国民素质、道德品质的提高起推动作用。高质量的教师培育高质量的学生,高质量的学生建设高质量的国家。
一、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特质
(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真正的教育家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中,将教育事业视为塑造灵魂、传承文化、报效国家的路径。古代有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横渠四句”,近代有蔡元培提出“教育救国”,毕生致力于通过教育唤醒国民精神。教育家精神“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道沃土中自觉生长出来的,展现了中国教育看待世界,看待知识、看待人生的特有价值、思维和文化内涵”。由此可见教育家精神在中国有根有魂,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增添动力。
(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师德作为检验教师的首要标准,一位优秀教师必定是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人,用他的一言一行来引导学生。孔子主张师者要以德为先,立德、修身、立学、启智,教师应该以修养德行作为终身的追求,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以智启迪学生,更以德行感化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内修德行,将其与外在行为实践相结合,成为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原则既体现出育人智慧又体现出教师高超的教学方法。“启”注重启发性,启迪智慧,“润”注重育人性,润物细无声,“启”和“润”二字,符合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原则来源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以古鉴今,在教育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达到“启”和“润”的教学效果。
(四)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应该勤学笃行,唯有做到勤学才能解读学生之惑,正所谓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笃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将学问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达到学以致用、求是创新的教学效果。教学犹如耕耘,一份汗水换来一份收获,只有用心灌溉才能实现桃李满天下的景象。
(五)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乐教爱生”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另一方面是对于学生的热爱,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学生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教师应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仁爱之心,去有教无类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以及‘大先生’的重要论述”,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为教师的成长照亮前进道路,更是对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和拓展。
(六)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诠释教育家精神,作为一个“胸怀天下”的教育家应该关心国事天下事,了解最新时政热点,以文化人的大道追求,而不是做一个古板的“书呆子”,要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眼光,以文化人,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明确了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教育家精神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其蕴含的精神滋养着一代一代教育工作者。
“教育家精神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域题,涵盖了价值理想、师德情操、职责使命、爱岗敬业等精神品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具化呈现的精神样态各具不同,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家的精神状态”。在当代,涌现出许多教育家代表,有帮助数万贫困大山女孩走出大山的张桂梅,有严谨治学、愿得此身长报国的黄大年,他们用热血和生命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丰富了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既有中华传统师道文化的根脉,同时有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魂脉,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实践,有根有魂,有骨骼和血肉。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下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能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冯建军,刘铁芳,等.笔谈:中国教育家精神与现代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24(01):1-13.
[2]刘月园.教育家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2(11):9-12.
[3]胡俊俊,韦瑞瑞.传承、发展与升华: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生成逻辑的三维考察[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5(03):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