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禄瑶 代记雪
摘要:当前,青年亚文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诸如“躺平”“饭圈”“二次元”等亚文化现象不断涌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构成了新的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向青年亚文化圈层渗透时存在诸多困难,致使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相关研究指出,青年亚文化所具有的抵抗性、圈层化以及情感驱动等特征,可能导致主流价值观面临被解构的风险。基于此,本文提出对话与融合策略、创新传播方式、加强价值引导以及建立协同机制等路径。本研究旨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青年文化生态、增强意识形态引领力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方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青年亚文化;回应策略;话语创新;意识形态引导
一、青年亚文化的特征分析
(一)抵抗性与批判性
亚文化群体常借助特定符号,对主流文化展开反思与批判。“躺平”文化便是典型例证,它以拒绝过度劳累的工作模式为表现形式,隐性地表达对当前社会高强度劳动制度的抗议与不满。又如“孔乙己文学”,巧妙折射出当下学历贬值等社会现象,进而引发人们对教育与就业环境的深刻思考。
(二)圈层化与部落化
当代青年亚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圈层化与部落化特征。在B站、小红书、豆瓣等网络平台上,不同亚文化群体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部落”。这些部落各自拥有独特的准入规则与话语体系。以“汉服圈”为例,其对汉服形制的严格考究,构成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外人难以轻易融入。
(三)情感化与体验性
亚文化社群的维系依赖于情感劳动的双重机制:正向维度表现为饭圈文化的数字应援实践,通过数据劳动构建情感联结;负向维度则呈现为网络骂战等群体极化现象。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话语权争夺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导权在当代文化环境中遇到两方面问题:第一,官方话语的权威性在亚文化环境中逐渐减弱,教育者的话语解释权不断受到亚文化符号活动的冲击;第二,亚文化群体用搞笑、改编的方式重构主流价值观,例如对革命历史故事进行娱乐化改写。这种行为实际上削弱了意识形态的严肃性。
(二)价值观引导的难题
一些亚文化现象蕴含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根本上是对立的。“躺平文化”提倡的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而“消费主义”倡导的物质主义与勤奋和艰苦的传统美德根本对立。更为严峻的是,这些价值观往往通过娱乐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使得传统的说理教育难以奏效。
(三)教育方法失效的危机
在亚文化语境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遭遇了显著的挑战,甚至面临潜在的失效风险。传统的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契合亚文化青年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难以引发其深度认同。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相对刻板、固定,难以适应亚文化青年所处的碎片化信息环境。
(四)代际认知的鸿沟
在代际认知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鸿沟。教育工作者往往难以理解青年亚文化中蕴含的情感逻辑以及独特的符号系统,而青年群体也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相互之间的理解差距,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很难真正与年轻人产生共鸣。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亚文化的回应策略
(一)对话与融合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要跟青年亚文化进行交流,让主流价值观和亚文化相互融合。在话语体系创新方面,需要研究亚文化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把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青年群体容易接受的话语形式。这种话语转换并不是简单的语言包装,而是在保持理论深度的基础上,让表达方式更年轻、更符合时代特点。
(二)平台迁移与载体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主动适应新媒体环境,把教育平台转移到网络上。重点要在B站、抖音、小红书这些年轻人多的平台建立官方账号。内容制作不能只靠文字和图片,要多做短视频、直播和互动游戏。另外要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懂新媒体的思政教师,让高校老师和青年理论工作者学会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三)价值引领与规范治理
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对亚文化发展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应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依据不同亚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实施分类管理策略。像国风音乐、传统文化创新这类具有积极价值的亚文化,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助力其健康发展。而“躺平文化”等包含消极思想的亚文化,需加强教育引导,帮助相关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饭圈过激行为等违法现象,必须依法严格管理,维护社会秩序。
(四)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是解决青年亚文化问题的有效途径。这一机制的关键在于打破学校教育的孤立状态,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学校要深入了解学生接触的亚文化内容,辨别其中的有益部分并将其融入教学资源。家长需要提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文化兴趣。社会文化机构应积极提供更有意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红革,黄家康.弹幕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风险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湖南社会科学,2022,(06):52-57.
[2]陈从楷.二次元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挑战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86-87+90.DOI:10.19865/j.cnki.xxdj.2020.21.025.
[3]杨慧民,樊亚茹.网络青年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生成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09):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