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西食品药品质量控制产业学院(以下简称“产业学院”)学生武锐霏作为主要起草人撰写的《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技术规程甘草》(DB14/T 3306)山西省地方标准获批发布。这是该学院以“企中校”教学模式为依托,切实践行产教融合,深度参与标准制定的典型案例,开创了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参与标准制定的先河。
“三导师制”育人体系,打破传统教学壁垒
产业学院由山西锦烁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山西药科职业学院于2024年5月联合共建,采用“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实施“三导师制”(企业导师、学校导师、行业导师)培养体系。通过整合政府政策资源、企业实践平台和高校教学优势,构建了“教学-科研-产业”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个项目让学生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的无缝对接。”产业学院教研部部长张倩介绍,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武锐霏同学系统掌握了气相质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精密仪器的操作技能,同时对标准制定背后的产业需求更加明了。通过学生全程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既培养了严谨的科研思维和标准意识,又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的育人成效。
产教融合促标准落地,引领山西医药产业升级
此次《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技术规程甘草》的撰写过程中,由产业学院学生武锐霏牵头组成专项小组,在锦烁技术团队的指导下,调研山西甘草的种植情况,针对甘草药材的采收、晾晒、清洗、切片、干燥等10余个关键环节进行系统研究,对全过程制定研究验证方案,确定关键工艺参数。
谈及参与感受,武锐霏说:“当我真正投身于甘草趁鲜切制标准的研究时,才深刻体会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每一项参数的设定,每一个标准的制定,都关乎着甘草药材的质量和疗效。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保留有效成分,还要兼顾加工效率、成本以及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这让我明白,中药材质量控制是需要脚踏实地,深入产业一线,了解实际问题和需求。”
此次标准制定是产业学院实践教学的重要成果。目前,学院已建成覆盖药品分析、食品检测等领域的全产业链实训平台,形成“项目驱动、标准引领”的特色培养模式。
产业学院院长武瑞杰表示,学院将继续带领学生深度参与科研项目,进一步完善“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育人机制,不断推动产学研成果落地,同时为山西省生物医药产业输送更多“懂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山西省打造中医药强省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