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8版:知识

基于生活化情境的幼儿计算教学案例

——以“超市购物”为例

  

山西省平陆县城北幼儿园 杨慧萍

  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让幼儿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以抽象的数字与符号为主,缺乏与幼儿生活的直接联系。为此,基于生活化情境的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案例通过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超市购物”情境,将加减法计算与实际购物活动相结合,以增强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这一教学案例,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幼儿在实际情境中的计算能力提升,还能感受到生活化教学对他们学习兴趣与合作能力的积极影响。
  一、案例描述
  本教学案例以“超市购物”为生活化情境,通过创设一个模拟的超市场景,帮助幼儿在实际的购物过程中运用加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活动设计如下:首先,教师向幼儿介绍超市购物的基本概念,并展示不同商品的价格。随后,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进行超市购物活动,每个小组需要使用虚拟货币购买指定商品,并计算总价与找零金额。在购物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加法和减法,帮助他们解决购物中的实际计算问题。最后,幼儿分享他们的购物经历,并进行总结讨论,教师适时提供引导,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案例分析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通过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超市购物情境,教学活动能够显著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超市作为幼儿熟悉且常接触的场所,不仅使得教学情境更具亲和力,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实际的学习平台。在这个情境中,孩子们可以感知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能够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不仅是抽象的符号和公式,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例如,在进行商品选择和价格计算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操作与互动,不仅学会了加减法,还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此外,通过真实情境的体验,幼儿能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疑惑,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热情。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设计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能力的提升
  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幼儿在“超市购物”这一活动中能够有效地运用加法和减法,从而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需要进行购买商品、计算总价与找零等环节,这不仅帮助他们锻炼加减法的准确性和灵活性,还能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实时运算,增强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孩子们通过计算物品的总价,理解了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找零过程中,了解了减法的实际操作方式。这些活动使得数学从抽象的符号和数字转化为生活中的工具,帮助幼儿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活动中的互动和实践性环节,使得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在合作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仅是在计算数字,更是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计算能力,还促进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化理解和应用意识。通过实践,幼儿不仅学会了计算的基本技能,还培养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并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这种真实情境的学习方式,幼儿意识到数学不仅存在于课堂中,更广泛地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数学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小组购物过程中,幼儿需要与同伴进行合作,分工计算价格并讨论购物方案。这一过程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还显著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每个幼儿在小组中都有明确的任务,他们需要共同完成购物的整体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如何分担责任,互相帮助,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例如,某些孩子负责计算总价,另一些则负责找零,大家在讨论价格时交流自己的思路和计算方法。这种分工合作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增强了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幼儿在不断的互动中不仅巩固了加减法计算技巧,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在讨论商品价格和购物决策时,幼儿学会了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在交流中听取他人的想法,并在集体合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这种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有助于幼儿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交技巧,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并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小组活动,幼儿不仅在计算技能上得到了提升,更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了尊重他人、合作共赢,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随着这种合作精神的不断深化,幼儿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与他人共同实现目标。这一过程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成长,也在情感、社会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四)教师引导的作用
  教师在活动中扮演着引导者和支持者的重要角色。通过在适当时机提供提示和反馈,教师能够帮助幼儿及时解决计算中的问题,避免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产生困惑或错误。教师的引导不仅帮助幼儿纠正错误,还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加深对加减法计算规则和数学概念的理解。通过教师的细致引导,幼儿能够在自主操作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并在活动中积累经验。这种引导方式使得幼儿在实际应用中更加自信,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案例反思
  (一)课堂设计的优点
  本次教学活动的课堂设计具有显著的优点。通过创设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超市购物”情境,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并使他们在互动中主动参与学习。情境的生活化设计帮助幼儿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加减法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抽象的数字,而是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实际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增加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认同感和动机,有效提升了教学的效果和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存在的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大多数幼儿能够顺利完成基本的加减法计算,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部分幼儿在处理较复杂的加减法运算时,容易出现计算错误或反应较慢,特别是在涉及多个商品价格时,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受到影响,这表明他们在计算练习方面的积累还不足。此外,部分幼儿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表现出依赖他人计算的现象,未能完全独立完成任务,这可能影响他们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独立性,未来的教学活动需要更多地关注个别差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支持。
  (三)改进建议
  为了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未来可以增加更多个别化的计算训练,帮助幼儿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准确性和速度。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设计层次化的任务,逐步增加任务的难度,让幼儿在不同的计算情境中得到充分锻炼,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技能。此外,教师应更加注重小组合作的引导,确保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计算和讨论中,避免出现依赖他人的情况。通过鼓励幼儿主动思考、参与和合作,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本次基于“超市购物”情境的幼儿计算教学案例,体现了生活化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活动不仅有效提升了幼儿的加减法计算能力,还促进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技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幼儿在较复杂的计算问题上仍有困难,且在小组合作中存在依赖现象。未来的教学可以通过个别化的训练和层次化任务设计,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独立思考与计算能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4-29期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5期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8期

  • 第2025-04-03期

  • 第2025-04-01期

  • 第2025-03-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