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艽为龙胆科植物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的根,为《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秦艽的一种。其最早收载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草纲目》对药名释义为:“秦艽出秦中,以根作罗纹交纠者佳,故名秦艽、秦。”,《中国植物志》中称小秦艽为达乌里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相比其他基原的秦艽,小秦艽个体较小,是以产地结合药材特征命名的一味中药。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的功效。为中医临床常用祛风湿药,多用于关节炎等疾病。
小秦艽为山西道地药材,主要分布于宁武、原平、忻州等地,为多年生植物,以根入药,药用以野生品为主,多于秋季采挖。仿野生栽培的小秦艽,种植年限4~5年。育苗移栽则采取先育苗1年,再移栽种植3~4年的方式。
采挖后的小秦艽,需经产地初加工,方可进入药品生产环节。
传统产地初加工方法,简单粗放,药材质量难以保证。采用趁鲜切制以机械化大生产代替农户小作坊式加工方法,不仅规范生产过程,减少有效成分流失,而且降低加工环节外源性污染风险,从而提升药材质量。
通过制定趁鲜切制标准(DB 14/T 3299-2025《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技术规程小秦艽》),按要求将新鲜采挖的小秦艽经过净制及撞去黑皮,晾晒至5~6成干,再进行清洗、切制、干燥、筛选等工艺流程,严格控制生产环节工艺参数,从而制得质量符合《中国药典》及《山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规定的优质产地片。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