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当天,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局在北京举行“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安全知识发布会,介绍地震安全知识和防震减灾工作。
问:地震的预测、预报、预警如何区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司长兼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王行舟:地震预测是通过观测到的各种地震监测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对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估计和推测的行为,当前地震预测仍然是世界性科学难题,很多地震难以做到精确预测;地震预报是政府按照程序对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等信息进行发布的行为;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之后,使用地震监测预警技术系统,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几秒至几十秒,向目标地区的公众发出警报和提示的行为。
地震预测、预报、预警主要区别是在时间上。地震预测和预报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出的行为,其中地震预测属于科学研究行为,其产出的预测意见是地震预报的基础;地震预报属于政府行为,由政府按照程序来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向公众发出的警报,用来提醒公众采取紧急避险措施,以减小或避免地震灾害损失。
问:有这样一种言论,有人说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预兆,比如动物的异常行为、地震云等,有人会据此判断要发生地震,请问是否科学?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科普专家邹文卫:动物异常现象确实在有些地震发生之前存在过,但是它仅仅是小样本事件,并不代表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学家、气象学家都已验证过,气象变化和地震没有实际的内在关联性,这也是大量事实所证明过的。此外,动物异常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环境的变化,天气的变化都会引起动物异常。像动物群体性的生存竞争,动物个体的生理、心理变化和健康问题都会引起动物异常。另外,所谓的“地震云”,就是一些形状比较特殊的云彩,比如说比较怪异的“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等,这些在气象学上都有合理的解释,只不过它碰巧发生在了地震前,实际是不能预测地震的。
问:收到地震预警后应该第一时间做哪些事?
王行舟:一般来说,我们只会对可能发生破坏的地区或者是会有震感的地区发布预警信息。比如,河北如果发生了地震,我们就会对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区发布预警信息,而不会无差别地向全国进行推送。
主要是通过手机、电视、广播、地震预警专用终端和社区的大喇叭等多种方式同步发送预警信息,尽最大努力扩大预警信息的覆盖范围。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款地震预警小程序,大家可以通过手机微信搜索“中国地震台网”微信预警小程序获取全国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当然也可以添加各个省的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获取区域性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面向公众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是公益性质的,不收取任何费用。
如果你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应该怎么做,这主要取决于你当时所处的环境。如果你处在室内,要就近躲避,采取蹲伏或跪伏的姿势,寻求牢固的物体来遮挡或者是保护好头部,比如可以躲在桌子底下或者是沙发旁边,同时手要抓住身边的固定物以防止身体滑动或者被甩出去,也要避开玻璃和吊灯等悬挂物。如果你处在室外就要寻找开阔地,比如广场、公路就地蹲下,当然也要远离高楼、电线杆、广告牌等危险物。如果你处在海边或者山区,还要防范可能产生的海啸或者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带来的伤害。
问:目前居民生活区周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和设计是怎样的?
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二级巡视员高玉峰:目前,我们正在积极推动各地逐步科学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一是在规划布局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时,主要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安全单元,布设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并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比如紧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为一公里以内,大家步行10-15分钟就可到达;短期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在2.5公里以内,步行3040分钟就可到达;长期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就更长一些。二是设计应急避难场所时,每个应急避难场所至少设置2条不同方向与外界相通的通道,同时考虑残疾人、老年人、幼儿、孕妇等特殊群体的需要,进行无障碍设计。三是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时,在场所内外及周边区域会设置明显的应急避难场所主标志、指向标志还有出入口标志等指引,做到标志醒目、指示明晰、方便民众辨识。
现在各地正在逐步改造完善与合理布局建设避难场所,这里也提醒大家,平时可留心观察工作、生活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对场所分布和疏散路线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参加社区和单位等组织的应急避难演练,掌握相关技能。我们也在积极推动各地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管护,并利用多种渠道向民众提供应急避难场所服务信息,便于灾害来临时能就近找到应急避难场所避险避难。
问:地震发生后,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请问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邹文卫:统计数据表明,5级地震的强震动时间是5-6秒。什么叫强震动?就是人能感觉到的地面震动。6级左右的地震强震动大概是十几秒,7级地震强震动时间大概是30秒左右。因此,小于5级地震的有感震动时间就会更短。所以,在感觉到有小地震的时候,来不及反应或刚反应过来,震动已经过去了。如果碰到大地震,特别是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强烈的颠簸使人站立不稳,可能失去重心甚至跌倒,平稳地奔跑更不可能。所以我们说,碰到地震最好的办法还是“先躲避、后疏散”,也就是刚才所说的伏地、遮挡、手抓牢。当然,地震和地震灾害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我们的基本原则还是“先躲避、后疏散”。
问:现在有很多人都居住在高层建筑中,如果发生地震很难第一时间跑到空旷的户外,在室内应该如何更科学有效避险?有人说应该躲在卫生间,这样的说法正确吗?
邹文卫:住在高楼上,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想要跑出来的可能性是极低的。我国高层建筑都有着严格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要求,一般在地震中完全倒塌的可能性比较低。在这里我想重复一下刚才的“七字诀”,就是“伏地、遮挡、手抓牢”,我这里有一个模型,大家看一下,这就是典型动作。什么叫做“伏地”呢?就是在我们遇到地震的时候,尽量采用蹲伏或者跪伏的姿态,降低重心、稳定自己。另外一个叫做“遮挡”,就是我们旁边如果有坚固的物体,尽量躲到坚固的物体下面,比如桌子,桌子的桌面就是一个遮挡物,可以避免上面坠落物对你的伤害。如果旁边没有固定物,那我们就要用双手或者随手可得的一些物件,比如沙发的软垫子之类的保护住头颈部位,避免被坠落物击打。“手抓牢”就像模型演示的这样,在震动很强烈的时候,如果不抓牢桌子有可能被甩出桌外或者被甩出遮挡物之外,就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地震时要做到“伏地、遮挡、手抓牢”。
至于躲到卫生间,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因为房屋的建造年代不一样,结构也不一样。刚才介绍了地震避险的原则,我们尽量还是躲在承重墙的墙角,尽量避开电器、悬挂物、玻璃、窗户等。
问:请问家庭平时可以提前做好哪些防震应急准备,有一些什么样的防护措施?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养成良好的备灾习惯,做好家庭应急准备,是守护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一是排查安全隐患,如家电线路、燃气管道是否老化,柜子、空调等易倒家具家电是否稳固,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消除。二是准备应急物品,用家庭应急包,储备必要的食品、饮用水、急救药品、救生哨、保温毯等物品。三是学习急救知识,掌握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灭火器使用等应急技能。四是熟悉逃生路线,让家人了解周边地震避难场所的分布和疏散路线,做到心中有底、临灾不慌。(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