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法院文化

反道学的思想家张慎言

  

任生林

  在风景优美的山西阳城县,有一座书院,古建荟萃,树木森森,泉水潺潺。据说,明清时文风鼎盛,与桐城书院、韩城书院齐名,这便是海会书院,并称为北方三大书院。书院文脉悠久,人才兴旺,相继培养出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张慎言、户部尚书孙居相,清代大学士陈廷敬、数学家张敦仁,以及享誉大江南北的诗人张晋、延君寿等名人。其中张慎言是明末著名的诗人、思想家,由于他的独特经历,使他走上反道学之路,成为与李贽一样具有民主思想的先锋人士。
  张慎言(公元1577—1644年),山西阳城人,字金铭,号藐山,人称藐山先生。自幼颖悟,喜欢读书,而立之年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仕途,历任知县、御史、太常卿、刑部右侍郎、吏部尚书等职;留有《泊水斋文钞》《泊水斋诗钞》传世。
  为官刚正,敢于犯颜直谏。张慎言早年出任寿张知县时,就很有声誉,擢升为御史。又在出督畿辅屯田时,提出实行官种、佃种、民种、军种、屯种五法,大有利于国计民生。但他性格倔强,刚直不阿,屡次犯颜直谏,因言获罪,致使仕途多舛,先后受过三次处分。第一次是对明末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三大案提出不同主张,遭到操纵朝政的宦官魏忠贤等阉党的嫉恨,又上疏为御史贾继春辩护,拂逆皇帝旨意,被夺俸禄两年。第二次是弹劾阉党权臣冯铨,反遭诬陷,下狱治罪,后发配到边塞酒泉从军两年。第三次是不顾皇帝旨意,仗义执言,为受冤屈的大臣申辩,被斥居家八年。直到阉党破败,张慎言得以昭雪,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晚年辞职后,因山西已被李自成起义军占领,他无家可归,只好到安徽芜湖、宣城一带寓居。不久清军南下,他身患背疽,不愿医治,客死他乡,实际是以死殉国,表达心志。
  反道学的进步思想家。十七世纪初期,由于明朝政府管控力下降,民间经济活跃,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思想意识比较自由,对帝国专制统治和正统道学不满和质疑,李贽就是当时思想界的杰出代表。遭受三次挫折的张慎言和李贽惺惺相惜,产生共鸣。在天理与人欲之辩中,他旗帜鲜明地反对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认为人之所欲即是天理。在《明德论》中指出:“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此独知之一念耳。所以取譬于好色恶臭者何也。以此一念是天下万此最真之念最同之念也。我好富贵,而知天下人皆好富贵。我好声色,而知天下人皆好声色。若曰我不好富贵,我不好声色,是自欺也,是欺人也。”看他的话,是多么接地气,把人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大胆说出来了,丝毫没有道学家们那种道貌岸然的腔调。李贽抨击道学是伪学,是欺人之谈。张慎言与之相呼应,痛斥假道学家们的不齿行为,指出:“为世界植纲常,扶名义,重廉耻者,乃在不读书穷巷之寡妇。而世之坏纲常,堕名节,鲜廉耻者,皆习六经簪绅士大夫。”当时出现了《西厢记》和《拜月记》等冲破礼教的优秀文学作品,却遭到道学家们的诋毁和封杀,张慎言则认为这些作品反映人们真性情,“可传不朽矣”。张慎言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在文学创作上他反对抄袭模仿、无病呻吟,提倡文学作品要发自内心,认为表现真情实感方为上品,这也反映了他的反道学的观念。
  张慎言从自身经历中体会到道学的虚伪,勇敢揭露道学的腐败,在沉闷窒息的思想界,和李贽掀起一股反道学的思潮,对推动社会发展,无疑具有进步意义。对稍后的黄宗羲、王夫之、傅山等人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授、民商法研究所所长,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北京大学法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曾在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供职多年,出版《法官眼中的民法典》《法治驿站上的那人那事》《林音踪迹》《林音词韵》等著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20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4-29期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5期

  • 第2025-04-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