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本期策划

从端午饮食尝文化新味

  • 山西本土品牌的粽子礼盒摆放在超市显眼位置

  • 粽子展示道具氛围感十足吸引消费者驻足选购

  •   编者按:粽叶飘香,又逢端午。本报记者聚焦端午饮食与传统文化,探寻饮食背后的文化密码,也关注现代厨艺人如何用创新手法让传统滋味焕发新生:或许是低糖粽的健康改良,或许是跨界融合的新式粽礼,每一口舌尖上的滋味,都是传统与当下的对话。愿读者在品味粽香时,不仅能尝到岁月沉淀的醇厚,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奔涌的活力。

    特色粽解锁端午新风味

      端午将至,粽叶飘香。当前,线下商超与线上平台开启“粽”情营销,从传统经典到养生新宠,从地域风味到工艺革新,这场承载着文化记忆与消费升级的端午美食盛宴,随着粽叶的舒展率先登场。

    南北融合碰撞新滋味

      “今年咱们买一点小龙虾和咸蛋黄口味的粽子吧?”在太原市钟楼街一家金陵菜系门店,刚刚吃过饭的董女士和家人商议,准备购买一些南方风味的粽子,换换口味。
      随着端午节临近,我省粽子市场迎来消费热潮,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粽子市场呈现出显著的南北融合趋势。
      在大众认知中,北方以甜粽为主,南方则偏爱咸粽。近年来随着南北文化不断融合,越来越多的山西消费者开始接受咸粽,不少本地食品企业也借此机会,巧妙地将南北风味与本地特色结合。在晋源区的一家销售门店内记者看到,商家将山西黄米与肉类组合推出了黄米肉粽,既保留了北方甜粽的软糯香甜,又展示了南方粽子的咸香风味,成为不少消费者的心头好。
      除了口味外,近年来粽子的消费场景也越发多元化。今年端午节后便是高考,一些商家推出“定胜粽”“高粽”等谐音礼盒,既迎合了传统祈福文化,又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高粽关键词,专为高考打造的粽子礼盒可谓琳琅满目,一些较为火爆的门店销售量已达5000+。

    粽味焕新打造舌尖新体验

      在传统馅料如红枣、豆沙统治的粽味江湖中,一些迎合年轻人的特殊口味正异军突起,也为山西粽子市场迎来了一场“口味革命”。
      记者在太原市走访多家粽子销售门店后了解到,不少商家大胆尝试“网红化”创新,推出杨枝甘露、榴莲冰淇淋、摩卡咖啡等甜品粽,甚至将山西特产山楂、沙棘、陈醋融入馅料,在保留地域特色的同时,也满足了年轻人对新鲜感的追求。
      除了创新口味,针对传统口味粽子,生产企业在制作工艺上更趋精细化。一些商家选用新疆灰枣和晋祠大米,以此为卖点进行差异化竞争。
      一位销售青塘粽的店家告诉记者,青塘粽采用的“蜜浸大枣粽”制作技艺是我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青塘粽也深受省内外消费者喜爱,但今年,店内还是特意推出了消费者呼声很高的肉粽,之后,他们还会根据顾客反馈开发更多定制口味,丰富节日餐桌。预计未来粽子的口味还将持续突破传统边界,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成为传递地方文化的舌尖名片。

    从“吃饱”到“吃好”
    粽子也要“轻负担”

      随着健康消费观念的普及,“配料表干净”“轻负担”“拒绝热量炸弹”等成了消费者选购粽子时的标准。
      家住太原市的消费者李峰表示:“粗粮粽既能解腻,又能减少热量摄入,适合全家人分享。”
      记者走访发现,多家商超推出“低糖”“低GI”粽子,部分产品以糙米、藜麦、青稞等粗粮替代糯米,并加入奇亚籽、猴头菇等营养食材,既降低热量,又增加膳食纤维含量。根据淘宝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发芽糙米制作的“健康粽”销量同比增长较快,成为线上增长最快的品类。
      记者在采访中还注意到,今年一些商家在粽子销售摊位上摆放了如水果、燕窝等健康食品组合促销,进一步强化了节令消费的养生属性。
      记者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不少博主晒出了自己的健康粽制作方法,其中将粗粮替代糯米,优先选择瘦肉如鸡肉、瘦猪肉或采用香菇、栗子、鹰嘴豆等素食制作馅料的帖子受到不少网友欢迎。
      从南北风味的融合到口味的文化创新,再到健康理念的渗透,山西粽子市场正以多元化的姿态释放“端午经济”的活力。

    本报记者曹翀文/图

    传统文化激活端午经济新引擎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历经千年岁月的积淀,跨越时代浪潮的变迁,端午节早已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节日,而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民族情感。如今,更是在现代消费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经济活力。

    粽子口味别出心裁

      “粽子,新鲜的粽子,又甜又糯,两元一个,好吃不贵。”端午临近,各大集市上粽子逐渐占据销售“榜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主角”。
      随着山西着力打造“演唱会之城”的步伐,越来越多的演唱会在太原开启,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纷至沓来。
      不论是作为山西朋友尽地主之谊,又或者带给外乡的朋友当做伴手礼,当下应景的粽子成为了不二之选。
      “朋友来看张韶涵的演唱会,点名要带走山西特产,这不我来带他选一些特色粽子。”肖女士正领着朋友在太原市钟楼街一家特产店内挑选商品。
      “我想试试这个沙棘味的,还有这个老醋味的。”一旁的顾客芸芸皱着眉头,但又有些期待地说。
      对于山西人来说可以称得上“万物皆可醋”。但这老陈醋粽子却也不是听起来那般“黑暗”。把优质的红枣用3年6度的老陈醋浸泡半个月,充分发挥山西老陈醋色、香、醇、浓、酸的优点,吃起来甜中带酸,酸中带香。
      无独有偶,江米山楂粽同样是依据地域特色而进行的创新,晋城和运城盛产山楂,尤其绛县山楂更是优质,将山楂包进粽子也是全新的体验,开发不一样的味蕾碰撞。
      正是如此,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注入巧思,往往能够解锁新路径。

    国潮包装彰显文化特色

      走进位于太原市迎泽区羊市街的美特好超市内,在醒目的售货区已经摆放了琳琅满目的粽子供消费者选择。肖先生趁周末带着孩子来超市选购零食,想着买些粽子提前尝尝鲜。这时,他被一款标着“叉手礼”的粽子礼盒吸引了目光。
      叉手礼是我国古代日常生活中打招呼的礼仪,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行使,表示尊敬之意。商家正是取其涵义,称为“晋粽”表达“敬重”。
      另外,关羽作为我们山西的另一文化符号,同样被融入到了产品的设计中,以版画风格创造的关羽形象印在礼盒之上,在彰显文化特色的同时,传达了价值理念。
      近年来,“国潮”元素对包装礼盒的加持已经屡见不鲜,“传统+创新”的双轨策略,既延续了节日文化记忆,又为行业注入年轻基因。

    科技加持让传统口味保鲜

      苇叶与马莲洗煮、江米淘洗、粽子包制、初次蒸煮、冲凉晾干、真空包装、二次高压高温灭菌……位于山西太原晋祠公园南侧的“晋祠有礼”太原市种植类非遗传习中心内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制作粽子。如今,他们包粽子时仍然沿用传统的手法,每人每天要包800多个粽子。
      据了解,晋源人端午包粽子的习俗源远流长,精选晋祠糯米(江米、软大米)、秘制的无核蜜枣制成,用料考究无添加,保证原汁原味,每吃一口香粽,米香、枣香、叶香、马莲香萦绕舌尖,融汇成人情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传承的味道、晋源的味道。2006年,晋阳端午习俗被列入太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福粽也被列为晋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这项古老技艺正焕发新生。为解决保质期短、流通性差的问题,“晋祠有礼”非遗传习中心专门引进了一台全自动杀菌锅,还添置了净水过滤器、真空压缩机、洗米机、发泡桶等设备,让生产流程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将初次蒸煮的粽子煮至七八成熟后,取出冲凉晾干进行真空包装。随后分筐推入全自动杀菌锅中用120°以上沸水煮20分钟,再用水蒸气杀菌20分钟,最终冷水喷淋降温出锅,通过高温高压完成对粽子的二次加工和杀菌。出锅后的粽子卫生紧实,品相一流,实现了延长粽子保质期至6个月,让商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科技与传统的碰撞时常会催生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正是以“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姿态,成为经济发展全新的注脚。

    见习记者高皓月文/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20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13期

    • 第2025-05-08期

    • 第2025-04-29期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22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