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深处,滹沱河南岸有一个四周被山环抱的偏僻小山村,隐匿着一座看似平凡却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村庄——石家塔村。它地处坡多梁广、沟深林密的盂县北部山区,远离县城70多公里。但在1939至1942年的烽火岁月里,这座仅有百余户人家的小山村,却成为领导盂县抗日斗争的中枢,谱写着盂县军民抵御外侮的壮烈史诗。
革命火种燃山村
石家塔村虽地处偏僻山区,但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凭借楼房多、财主多、生意人多、读书人多的特点,成为方圆数十里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样的经济和人文基础,为日后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抗战初期,在靠近河北省的闫家庄村开烧饼铺的崔碧印,受在闫家庄、井眼村一带开展抗日活动的共产党干部陆畅等的影响,率先接受了革命思想教育。1937年底,崔碧印成为石家塔村第一个共产党员。随后,他将革命火种播撒在这片土地上,首先介绍自己的次子崔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崔碧印和崔健父子的积极努力下,崔维印、崔其忠、崔其印等20多名村民纷纷加入党组织。1937年,石家塔村党支部正式成立,成为当时盂县北部地区农村支部成立较早、党员人数较多的村。
石家塔村党支部的建立,犹如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盏明灯,为村庄指引了前行的方向。
小山村的大担当
1939年,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形势愈发严峻。因石家塔村位于滹沱河隔岸的山沟中,地处偏僻、较为隐蔽,且村党组织建立早,抗日基础好,在日军侵占上社镇前,盂县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及主要县委、县政府机关果断选择迁到了石家塔村办公。从1939年6月至1942年8月,这里成为了领导盂县抗日工作的轴心,被称为盂县的“小延安”。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石家塔村汇聚了众多抗日力量和机构。县牺盟会、工会、农会、青基会、妇救会等抗日团体,县政府的公安、司法、税务、民政、教育等科室,还有县大队、民革学校等部门都在此办公。当时,还在桥上设立了兵工厂和修械所。这些机构的入驻,使石家塔村成为了盂县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和后勤保障基地。
中共盂县县委和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此认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领和组织全县人民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活动。他们积极开展民主宪政运动,让人民群众参与到政权建设中来,充分调动了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大力推行减租减息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抗日热情;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组织群众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保障了抗日物资的供应。同时,全县上下积极筹粮草、做军鞋、供兵员,除汉奸,全力投入到抗日斗争中。
在石家塔村驻扎期间,盂县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作出了许多重大决策。1939年5月,盂县民族革命学校在石家塔村成立,为抗日斗争培养了大量人才;1940年4月20日,中共盂县县委机关报——《新生报》在石家塔村创刊,成为宣传党的政策、报道抗日战况、鼓舞军民士气的重要舆论阵地;1940年4月1日,民革学校的师生成立了“新生剧社”,他们经常深入到村乡开展抗日宣传,通过戏剧、歌曲等形式,向群众传播抗日思想,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1940年6月14日,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村老爷庙内召开第一次县议会,出席会议的议员代表120余人,会议选出常务委员7名,薛凤瑞当选为县议会议长,康瑞华当选为县长。县议会的成立,标志着盂县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县委领导大生产
在县委、县政府党政机关驻扎石家塔村期间,除了组织开展减租减息、抗日救亡宣传、支援百团大战、精兵简政、民主宪政和加强统战、公安、人民武装等抗日工作外,还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县委支持四区区长郑华碧,积极争取晋察冀边区领导支持修筑灌溉大渠。1940年2月,时任晋察冀北方分局书记的彭真同志亲自批准为盂县四区拨付小米1.5万公斤,用于支持修渠工程。该工程于1941年春动工修建,然而,中途因日军“扫荡”曾停工3年,历经艰难险阻,最终于1944年完工,可浇地1300多亩,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粮食增产增收。为了铭记彭真同志的大力支持,根据当地群众意愿,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将新修的灌溉渠命名为“彭真渠”。至今,这条渠道仍然造福于老区人民,成为了那段艰苦岁月中军民团结、共克时艰的历史见证。
在开展大生产运动期间,县委、县政府积极支持四区合作社,责成受益村推选出修渠委员会具体领导,用“以工代赈”办法,动工新建了活川口至檀山坪大渠、熊坪至古石铺大渠。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保障了抗日物资的供应,也为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石家塔村的村民们积极参与大生产运动,他们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田野。妇女们则在家中纺纱织布、做军鞋,为前线将士提供后勤保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石家塔村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为抗日军队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
榜样力量大无边
石家塔村在开展抗日工作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和英雄人物,他们的模范事迹在全县广为流传,激励着无数人投身抗日斗争。
崔维印是本村突出的抗日模范代表。他生于1910年,1938年入党,1939年至1945年任石家塔村抗日村长。在盂县抗日政府机关和党的许多重要部门转移到石家塔村期间,他勇敢地挑起了为这些军政人员解决工作、生活所需的重担。他四处奔波,为部队筹集粮草、物资,保障了抗日政府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他还要保护抗日政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在日军“扫荡”时,及时组织人员转移,多次成功避开日军的袭击。有时,他还要帮助处理机关公文、信件的转移和掩藏,确保党的机密不被泄露。在任村长期间,崔维印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走家串户,向村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动员青年参军参战。他组织群众投入抗日战争,壮大抗日力量,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把募捐的粮食分给穷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他还领导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以身作则,带领村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取得了优异成绩。1944年冬天,他光荣地出席了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荣获“模范抗日村长”的光荣称号,奖勋章1枚,成为了石家塔村乃至全县人民的骄傲。
受到盂平县表彰的抗日妇女模范韩桃兰,同样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她1904年出生,尽管是小脚妇女,但她出身大家闺秀,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她通情达理、与邻为善、乐于助人的品格。她脑子聪明,思想开放,积极参加抗日工作。抗战时期,她担任过闫家庄小区兼本村妇救会主任,经常背着铺盖去开会,全身心投入到抗日工作中,顾不上照顾娘家父母,为此,姐姐经常和她吵架,但她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县委驻扎石家塔期间,她经常为住在她家的康瑞华县长等领导洗衣做饭,为抗日工作提供后勤保障。她办事利索,热爱劳动,在1942年大生产运动中,以身作则,带头实干,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做到了家务上地两不误。韩桃兰还经常编顺口溜,以此做宣传鼓动工作。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传抗日思想和生产知识,深受群众喜爱。由于她工作积极,劳动表现出色,曾被评为县劳动模范,出席了盂平县召开的劳模表彰大会,县政府奖励她大碗一个。韩桃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位抗日妇女的巾帼风采。
曾当选为县议员的崔铎义,也是石家塔村抗日斗争中的重要人物。他读过私塾,有文化,人聪明,会经营,善管理,主要掌管家业。抗战时期,受二兄长崔钜义及本村最早的共产党员崔碧印等的影响教育下,他较早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思想,积极配合减租减息工作。他主动减少租种他家土地农户的地租,有的还将租种的耕地送给租种农户,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特别是抗日政府进驻石家塔村以后,他在主动捐款捐物支持抗日工作的同时,将自己家在苌池川的四十亩“脱靴地”捐献给政府,给抗日政府以极大支持。因为他思想开明,积极支援抗战,被抗日政府确定为开明绅士,并于1940年6月,出席了在本村召开的盂县第一次议会,被选为县议会议员,成为“三三制政权”中的无党派代表之一。担任县议会议员后,他真心实意为全县的抗战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出谋划策,积极配合县议会薛凤霄议长和薛同莲副议长的工作。他在自己以身作则主动捐款捐物捐地支持全县抗日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开展宣传工作,动员其他大户捐款捐物支持抗战工作,为盂县的抗战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
浩气长存天地间
抗日战争期间,石家塔村虽仅有130多口人,但却先后有11名同志为抗日大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最为突出的是崔钜义(化名江冰)烈士。他生于1915年,考入太原进山中学读书期间,接受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太原学生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救亡宣传活动。春节与暑假回乡时,他向农民宣传,团结起来斗争才能翻身得解放的道理,在当地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937年10月间,牺盟会干部陈舜玉和八路军战地工作团郭广恩到石家塔动员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刚从进山中学毕业的江冰,抛弃了继续升学的愿望,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共产党、八路军领导的抗日工作,任盂县四、五区助理员,后先后任四、八、一区区长。
1941年5月,江冰从八区调任一区区长。为保障根据地党、政、军的供给,他常彻夜往返50多华里,到日军占据的东寨、北庄、西崖底等村动员群众,筹集公粮、公款。他充分发挥自己有文化的优势,担负着宣传和刻印文件的任务,每逢接到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和阵地报社印发的文件,都要认真学习,并在区干部会上传达演讲,坚定同志们的信心。1941年7月初,爱人病重,要他回去,正遇扩军任务,他为了不耽误工作,没有回家,全身心投入到抗日工作中。
1941年9月17日,不幸降临。盂县城伪警备队30余人,身穿八路军军装,冒充县基干游击队,突然包围了阳坡村,正在石灰坪、阳坡一带发动群众坚壁清野的江冰被捕。在监狱中,面对日军各种花招和严刑,江冰绝不动摇信念,以共产党员高大形象蔑视日军的残暴酷刑。临刑那天,在盂县城东坡底戏台前召开大会,强迫城附近群众参加,江冰利用这个机会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必胜的道理,群众听后无不感动掉泪。最后,他在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铲除汉奸卖国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为革命光荣献身,时年仅26岁。江冰烈士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为了保护抗日物资的安全,毅然跳下悬崖,英勇牺牲的崔其合是石家塔村的民兵。1942年的一天,民兵崔其合去给八路军送信,突然被日军发现。他在前面跑,日军在后面追。赶到一个叫神仙洞附近时,发现前面是悬崖峭壁,眼前已无路可走。崔其合知道,神仙洞中藏着村里重要的抗日物资,如被发现,抗日物资暴露后将会落入日寇之手。为了保证抗日物资的安全,他毫不畏惧,毅然跳下悬崖,壮烈牺牲。崔其合宁死也不当俘虏的英雄壮举,保护了村里的抗日物资的安全,得到了村干部和全体村民的敬仰,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石家塔村人。
此外,还有曾任盂县十区区长,1942年在太原小北门被敌人杀害的崔如岳;曾在阳曲县农会工作的崔秀印、在盂县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崔锥义、崔建修;盂县十区公安员崔学义;曾任盂县基游队排长的崔如明;十九团战士崔计文、武金小等,他们都为抗战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红色基因励后人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岁月里,石家塔村犹如一座巍然屹立的英雄堡垒,高高擎起盂县抗日斗争的光辉旗帜。那时,石家塔村党支部勇担使命,与全体村民勠力同心,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以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意志,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先烈的热血;每一段故事,都诉说着不屈的抗争,石家塔村的抗战传奇与熠熠生辉的党建之光,早已镌刻进历史的丰碑,时刻警醒我们铭记苦难辉煌,致敬不朽英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岁月更迭,如今的石家塔村已旧貌换新颜,往昔的战火硝烟被蓬勃生机所取代。曾经的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及机关团体旧址,经修缮后化为庄严肃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瞻仰这片红色圣地。更有众多机关单位党员干部专程前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革命旧址中重温入党誓词,从厚重的红色历史中汲取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石家塔村的抗战传奇,不仅是永不褪色的历史记忆,更是一座矗立在人民心中的精神丰碑。红色基因如同一座灯塔,照亮前行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以昂扬姿态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崔石头 崔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