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学院 曾宪华 霍爱丽 贾淑平 山东单县第一中学 孙梦琳
摘要:农民是美丽乡村的主人,又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必须激发全体农民的内生动力,但是由于农民自身问题、外在环境问题以及基层政府问题等因素导致农民内生动力不足。因此,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从“五大振兴”战略入手,进行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营造乡村文明氛围,整治人居环境,发挥基层政府组织这5个方面,探索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路径,提升农民内生动力的方法,发挥农民的智慧力量,加快菏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作出菏泽贡献。
关键词:内生动力;激发;乡村振兴
一、研究背景及重要性
在《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书中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荣村貌,内在动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这一论述充分说明,要想乡村和农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既然是为了农民,那就要依靠农民,激发全体农民的内生动力,让农民发自内心的“想致富”“敢致富”“能致富”。内生动力相对于外在动力,更具有持续性和发展性。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有助于:增强农民致富信心,主动积极迈向新生活;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保证他们逐步增收,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让他们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美中不足的是,通过走访、座谈、实地调研,发现农民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表现在自我认同感较低,安于现状,依赖思想严重,创新创业信心和能力不足,参与度不高等现象,严重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因此,需要认真分析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对症下药,解决难题,最终实现菏泽乡村全面振兴。
二、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菏泽市委、市政府乘着二十大胜利召开的东风,科学规划,提出了“激发农民致富、发展的积极性,着力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菏泽市各级政府、领导带领广大村民铆足干劲,奋力推进二十大精神在菏泽大地落实落细落地。尽管各级领导也意识到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必须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想致富”“敢致富”“能致富”。但是由于农民自身、外在环境以及基层政府的问题等因素,导致农民内生动力不足。
(一)自我价值认同感较低
通过走访发现,大部分农民对于自己是乡村振兴主力军认知不够,自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农民,没有社会地位,身份比较低,没有文化和技术,导致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能正确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从而产生消极甚至抵触情绪和心理,在乡村振兴中不能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二)进取意识不强,安于现状
农民发挥乡村振兴主体作用需要落实在实践中,由于内生动力不足,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农民的实际行为表现比较消极、安于现状。已经脱贫的农民表现更为突出,大多数农民对于脱贫之后的生活表示已经满意,不乐意再努力奋斗,不愿意和村委会一道走发展之路,也不向致富带头有人学习,而且还存在害怕返贫,不愿意、不敢承担致富过程中的一切风险,畏手畏脚,思想和行为都比较保守。
(三)依赖心过重
由于农民学习能力不足,导致很多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一知半解,甚至漠不关心,总是觉得乡村振兴是政府和村委会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还有一些想法是,我一个人的力量和作用是沧海一粟,翻不起大浪,于是,总是希望依赖于政府和村委带领大家致富,更有甚者,依然存在希望不定期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资助。这种严重的依赖思想,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四)创新创业信心和能力不足,参与度不高
乡村振兴对农民的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民在思想、观念、行动上有追求,但由于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资源较少,使得他们视野狭窄,思想不开放,很难接受新鲜事物,对政府、村委和社会推荐的致富项目比较排斥,甚至反对。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但是大部分农民只是观望、等待,参与度不高。“各扫门前雪”在农村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只是仅仅关注自己的生活,很少参加政府和村委举行的有关乡村振兴的项目或者集体活动。当然,那些由于年龄较大、身体行动不便、常年生病、能力受限等原因,同样也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
三、农民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大部分农民能解决温饱问题,同时略有幸福生活的状态导致部分农民产生守旧心理,不愿求新思变的小农意识,严重影响了他们主动加入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
(二)陈规陋习积重难返
通过课题组成员实地调研,发现尽管市委市政府农村的陈规陋习进行正确引导,甚至限制、取消。但是由于他们在陈规陋习的影响下,往往会照搬原来的思想、行为方式办事,而对现在政府推行的新理念、新做法不感兴趣,甚至抵触,严重地制约了他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课题组成员发现一些村的部分农民还有整天打麻将、饮酒的恶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缺乏积极向上的斗志。
(三)文化素质较低下
研究表明,国民文化水平与人均纯收入是正相关的关系,所以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是他们收入不高的重要因素。从菏泽市农民文化素质统计结果分析,菏泽脱贫县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目前留守在家乡的年轻农民大部分是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有的更低。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严重限制了这部分农民的认知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四)家庭责任感不强
农民内生动力不足还表现在家庭责任感不强。通过课题组成员大量研究发现,由于自然条件、没有发家致富的技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青年女性期望值较高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较为突出,有的村庄大龄未婚男青年多达20-30人。他们主要是文化水平低、没有发家致富的技能、收入较低、城里无住房、无汽车、社交能力差等。而农村的大部分未婚青年女性,特别是优秀的青年女性一旦选择进城工作,就不愿意回到农村嫁人,于是导致农村地区男多女少,彩礼惊人。未婚男性因成家困难,而望而却步,从而家庭责任感缺失,继而失去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路径和方法
基于目前乡村振兴农民内生动力不足,要努力激发农民“想致富”“敢致富”“能致富”的积极性,加强产业振兴,培育新型农民,营造乡村文明氛围,整治人居环境,发挥基层政府组织,充分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确保党和政府的乡村振兴计划行稳致远。课题组结合调研结果和实例,提出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实现路径。
(一)狠抓产业发振兴,增强农民生活底气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地基”,是带动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这是农民最关心的。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和优势,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以本村特色为主、经济多样化,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确保农民增收,增强农民生活底气。
课题组成员实地考察菏泽单县龙王庙镇刘土城行政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刘土城村以西瓜种植驰名,不但拥有了“刘土城村”西瓜商标,还成立了合作社,实现了农户+合作社+公司运营模式,开发西瓜酱豆、辣椒酱豆等西瓜衍生产品,地瓜干、杂粮、石磨面粉等特色农产品。同时大力发展美丽乡村一日游,合作社通过整合,现有村集体资源,把草莓西红柿香瓜等生态采摘园、特色民宿、刘土城公园统一管理,规范草莓西红柿香瓜等生态采摘园、特色民宿、刘土城公园的管理,从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村增收、农民增收。总之,只有打好乡村产业这个“地基”,才能增强农民生活底气。
(二)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所在,引进、聘请专家以及优秀人才固然重要,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根本,这是“造血”工程,是提升他们自身素质的必由之路,促进其内生动力的提升。
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县、乡、社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培训计划,并纳入年度考核,要有计划、有落实、有考核。要分不同层次、分不同领域、分不同方向构建人才梯队,实施分类培养,重点加强返乡创业人员、致富带头人的培养。第二,培训要有针对性,要注重学用结合。例如,涉及新种子推广应用的,要请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专家来讲课,对实际操作技术,手把手教授。涉及新农机具应用的,请厂家派工程师机械师来现场培训指导。每次培训务必进行考试,并且发放合格证书。第三,加强考核。县级主管部门要对各级乡村振兴的农业农村相关部门,以及村“两委”定期进行考核,把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要在“育”上求突破。市、县、乡镇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技能培训等平台,按照农民“点餐”、专家“掌勺”的方式,实施“专家现场授课+课堂培集中培训+项目基地实训+创业指导”的精准培训,努力培养“想致富”“敢致富”“能致富”的人才队伍。以点带面,以乡镇为单位,行政村为突破点,选拔一批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有干劲和闯劲的本地务农人员和返乡创业人员重点培养。通过专题讲座、田间实训、实地观摩等方式,有效开展果树蔬菜种植、精品水果种植、绿植培育栽培、各类养殖、物流快递等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现代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让农民兄弟亲身感受培训的实用性、有效性,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三)营造乡村文明氛围
营造乡村文明氛围,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是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聚集人心、淳朴民风的乡村文化是和谐乡村的润滑剂,具有较强的凝心聚力、成风化人的作用。
单县浮岗镇小王庄村发挥乡村治理创新力。小王庄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适时开展“乡村夜话”,重拾“农村夜聊”的群众性集聚集活动形式,村民“议事协商”新模式走上规模化、制度化的轨道。“人心齐,泰山移”,通过“乡村夜话”聚民心、汇民意,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全力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大力弘扬养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每月初九开展孝善敬老饺子宴,聚集人心、淳朴民风、弘扬优良传统美德。
单县蔡堂镇苏门楼村的乡村文明建设也值得借鉴,首先成立在村部成立新时代文明村实践站,为了把村文明实践站做得更细更实,又创新成立家庭站,不但推动村文明实践活动的深化拓展,融入农民日常生活,还成为距离农民最近、贴心真诚服务群众“农民之家”。村两委在县、乡镇领导下,致力于乡村文明建设。一是坚持需求导向,让群众生活乐起来。该村文明实践家庭站建设的初心是为了有利于离村部实践站较远、老弱病残的村民参加活动。现在家庭站还统一摆放茶几、小凳子,大门口显著位置张贴“单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标牌,庭院或房间张贴“家庭站活动内容”等,打造群众乐意聚集的“人场”。家庭站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引导附近群众到家庭站积极开展活动,由志愿服务队运用“宣讲+文艺”“宣讲+读报”等方式开展理论宣讲、文化串演等活动,实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天天有歌声”。两年来,家庭站开展文艺演出、政策专题讲座等活动300多场次,参与村民两千多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二是坚持问题导向,让群众生活暖起来。苏门楼村充分发挥文明家庭站的积极作用,以村民问题为导向,举一反三,逐步扩大服务村民的范围,村两委针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细致地和村民座谈、交流,征求村民的想法和建议,通过村民议事会、评议会等,及时解决村民的疑难问题,“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已经成为村民的口头禅。两年来,苏门楼村家庭站已累计解决村民热点难点问题200多件。三是坚持结果导向,让群众生活美起来。依托家庭站定期举行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等评选活动,两年来,评选出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等200余户。通过对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评选结果的公开展示,逐步培育出了“人人学先进,人人做先进”的良好氛围,不断扩大先进模范影响力和带动作用,传播了正能量。为改变农村传统陋习,将周边的村民聚集到家庭站,通过村民议、村民评、村民点等方式,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实现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促进邻里回归、互助友爱。在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家庭站的同时,苏门楼村还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礼堂、长征精神文化主题公园,“两站一堂一园”层次分明、功能互补,已经成为引领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的阵地和载体。
以上两个实例充分说明,只有发挥文明实践载体和平台的作用,切实增强全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才能有力推动乡村有效治理及乡村全面振兴。
(四)整治人居环境
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只有居住环境日益改善,才能更好的提升农民建设美丽家园的内生动力。
菏泽市单县武门楼新村社区,开展“洁净庭院”与“美丽庭院”创建,净化美化人居环境,让村庄更干净,院内更卫生。开办“新时代文明实践银行”实现乡风文明实践活动的全员参与,进一步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培育村民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构筑人居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打造美丽乡村,提升人居环境,武门楼新村社区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五大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环境卫生显著改善。社区坚持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持续加大宣传力度,逐步转变群众思想观念,让环境整治工作成为了群众的思想共识。实行网格化管理,由每个自然村“两委”干部负责管理一条街,坚持细致、精致、极致、尽致的工作标准,有效促进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久深入开展。
(五)发挥基层政府组织
发挥基层政府的引导作用,引导农民参与决策和治理。基层政府是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必须发挥基层政府的引导作用,引导农民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建议,充分发挥农民的作用,以此提升农民的内生动力。
单县黄岗镇花园村,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花园村是菏泽驰名的美丽乡村,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产业优势,人才优势等各类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的一道民生考题。该村支部书记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以党建为中心,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富民强村的活力。将村集体资产进行折股量化,让群众成为股东,把土地进行流转,让土地变资本;积极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让种植能人利用闲置土地或流转的土地建立采摘园、果树种植基地,壮大集体经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乡村振兴依然重道远,需要各方协调努力,整体推进。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振兴的初心是为了农民服务,只有依靠农民,激发他们自身的内在动力,才能增强乡村的“造血”功能。激发、提升农民内生动力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任务,坚持以党建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产业为核心、文化为引领、改善人居环为支撑,激发农民不甘落后、积极发家致富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实现共同富裕、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课题项目:2023年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3_ZC_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