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榕城区京冈街道初级中学 林伟城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目标。本文从课程特性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当前责任教育的现存问题,探索通过情境建构、实践活动、多元评价等路径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策略,旨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可参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社会责任感;初中教学;实践路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价值定位
(一)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责任担当”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要求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课程通过“我与国家和社会”等主题模块,引导学生认识公民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面临多元价值观冲击,部分学生存在“责任认知模糊”“责任情感淡漠”“责任行为缺失”等问题。例如,某调查显示,62%的初中生认为“公益活动与己无关”,这凸显责任教育的现实紧迫性。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公共精神的时代新人,是课程回应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三)学生成长的关键维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处于“社会契约阶段”(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开始关注社会规则与集体利益。此时强化责任教育,有助于其从“自我中心”向“社会人”过渡,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结构,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责任教育的现存问题
(一)教学内容:脱离生活情境,责任认知浅层化
部分教师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将“责任”简化为条文背诵。例如,在讲解“维护国家安全”时,仅罗列法律条文,未结合香港国安法实施等现实案例,导致学生难以理解责任的现实意义,陷入“知易行难”困境。
(二)教学方式:忽视主体体验,责任情感疏离化
传统讲授式教学缺乏体验性活动设计,学生被动接受“责任要求”,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如在“关爱他人”教学中,若仅通过课件展示贫困地区儿童图片,未组织捐赠、书信往来等实践,学生的同情易停留在短暂情绪层面,难以转化为持续的责任动力。
(三)评价机制:偏重认知考核,责任行为虚化
现行评价多以笔试为主,侧重考查“是否记住责任条款”,忽视“是否践行责任行为”。例如,在之前期末考试中,区内某所学校“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类试题得分率达85%,但校园内随手丢垃圾、逃避班级值日现象仍普遍,暴露评价与实践的割裂。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路径
(一)情境建构:在真实议题中深化责任认知
1.创设冲突性情境,激活责任思辨
围绕社会热点设置两难议题,引导学生在观点碰撞中理解责任的复杂性。例如,在“网络言论自由”教学中,呈现案例:某学生在社交平台转发未经核实的校园欺凌视频,导致当事人受到二次伤害。组织学生辩论“言论自由与对他人的责任如何平衡”,通过分析法律边界、道德后果,帮助学生建立“自由即责任”的认知。
2.开发具身性情境,强化责任体验
利用VR技术、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具身情境,让学生“代入式”感受责任份量。如在“尊重劳动者”教学中,通过VR模拟环卫工凌晨作业场景,让学生体验“持续弯腰清扫2小时”的疲劳感,结合后续访谈“如果遇到乱扔垃圾者,你会如何做”,将体验转化为尊重行为的内在动力。
3.挖掘乡土情境,拉近责任距离
结合本土资源开发责任教育课程。以本地区为例,可引入“爱护榕江,保护生态”的主题,展示本地河流污染治理前后对比数据,组织学生实地调研社区污水排放情况,设计“家庭节水方案”,使“保护生态环境”从抽象口号转化为可操作的本土责任。
(二)实践活动:在行动参与中培育责任能力
1.阶梯式责任实践体系设计
构建“个人—家庭—社会”三级实践梯度,循序渐进培养责任能力:
(1)个人责任层:开展“每日自主管理打卡”(如按时完成作业、整理书包),通过21天习惯养成计划,强化自我负责意识;
(2)家庭责任层:布置“家庭责任岗”任务,如每周承担洗碗、采购、打扫房间等具体家务,制作《家务责任清单》,定期开展“责任履行分享会”;
(3)社会责任层:与社区联动开展“微公益”项目,如为孤寡老人设计“爱心驿站”、策划“暖心行动”活动,在真实服务中体会责任的社会价值。
2.项目化学习深化责任行动
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PBL)推动责任教育落地。例如,围绕“社区老龄化问题”设计项目:学生分组完成需求调研(访谈老年居民)、方案设计(提出“夕阳红互助”计划)、资源整合(联系社区申请场地)、行动实施(组织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培训及防诈骗宣传)等环节,教师全程指导并记录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表现,使责任教育从碎片化活动转化为系统性行动。
3.榜样示范增强责任认同
邀请本校往届的“责任榜样”进校园,如以前在本校毕业的“美德少年”“最美志愿者”“潮汕星河奖品德奖”获得者等,通过访谈式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责任行为的内在动机、勇气和毅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认同。
(三)多元评价:在动态反馈中强化责任自觉
1.过程性评价:建立责任成长档案
设计《社会责任成长手册》,记录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责任表现:
(1)认知维度:是否能准确分析责任情境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如评价“企业排污行为的法律与道德责任”);
(2)情感维度:是否表现出对他人困境的共情(如主动帮助学习困难同学);
(3)行为维度:是否持续践行责任承诺(如坚持一学期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
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三维度评价,每月生成《责任成长点阵图》,直观呈现进步轨迹。
2.增值性评价:关注责任发展增量
打破“唯结果论”,聚焦学生在责任认知、情感、行为上的纵向进步。例如,某学生从“拒绝参与班级值日”到“主动组织卫生检查”,教师在期末评语中特别肯定其“从‘旁观者’到‘担当者’的转变”,并评定其为“责任成长之星”,强化其内在成就感。
3.社会性评价:引入真实责任反馈
将评价场域延伸至家庭、社区,通过《家长责任反馈表》《社区服务评价单》等收集外部评价。例如,学生参与“文明出行宣传”活动后,由社区工作人员填写《实践评价表》,从“沟通能力”“宣传效果”“责任坚持度”等维度打分,使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形成闭环。
四、强化保障机制,构建家校社协同的责任教育共同体
(一)家长课堂:提升家庭责任教育意识
通过线上微课程(如“如何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务责任”)、线下工作坊(如“家庭责任契约制定实操”),引导家长转变“过度代劳”观念,与学校协同培养学生责任能力。某实验班级推行“家庭责任日”制度,每周六由学生独立策划家庭活动(如制定菜单、采购食材、我为家庭做贡献),家长观察记录并反馈至班级群,形成责任教育的家校共振。
(二)社会资源:拓展责任教育场域
学校与街道、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建立了长期的服务关系,拓展责任教育场域。例如,我校团委组织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活动宗旨,定期开展“走进社区,服务社会”活动,为老人清洁卫生,送温暖;到社区做“创建文明城市”宣传员;利用课余时间,到市文化广场开展志愿服务、全民安全教育等一系列活动。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深化社会责任意识。
(三)政策支持:完善责任教育激励机制
学校可将社会责任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评优评先挂钩;教育部门可设立“青少年责任教育创新案例”评选,推广典型经验,形成区域化责任教育品牌。
五、结语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以课程为载体,通过情境唤醒认知、实践锤炼能力、评价引导自觉,并依托家校社协同机制,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责任教育生态。唯有让责任从“课程中的知识点”转化为“生活中的行动自觉”,才能真正落实“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筑牢道德根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3]陆士桢.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20(5):4-10.
[4]王雄.公民教育:实践与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