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始载于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与鹿茸、冬虫夏草和人参并称“四大名贵中药”。李时珍誉为“定风神药”的传奇中药,2023年11月列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
趁鲜切制的天麻来源于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块茎,味甘,性平,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之功效,常用于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头痛眩晕、手足不遂、肢体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是中医临床常用药。
天麻生长年限一般为2~3年,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新鲜块茎入药。采挖后需先经产地初加工,再进入中药生产企业制成中药饮片或中成药。
天麻传统产地加工方法,从鲜天麻到饮片需要经过重复两次“水洗—蒸制—干燥”的复杂工序,反复的浸润和蒸制势必造成有效成分流失,不仅生产效率低、劳动成本高,而且环境、场地、人员、卫生难以保障,存在安全风险。趁鲜切制方法(即按照传统加工要求将采收的新鲜或未完全干燥的中药材切制成片、丝、段、块、瓣等,再经干燥的产地加工方法)。按照《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技术规程 天麻》(DB14/T 3308-2025)标准化生产,不仅缩短加工周期,降低人工、运输及仓储成本,还充分保留有效成分,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天麻趁鲜切制三字经:“鲜清洗,蒸透心,干燥之(约七成),切纵片,再干燥,除杂屑,控质量,合规定,方入库”。通过严格控制各生产环节的工艺技术参数,获得质量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优质产地片。(曲萍 郭文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