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吉珍1 古红梅2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本文聚焦于“守正创新”这一理念,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哲学精髓内容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助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可行性与实现途径,以期为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一、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概念需围绕高质量标准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政治性与学理性,在教学方式上兼顾创新性与针对性,在教学上始终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面向大学生,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道理。可见,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对于整个高校育人体系来讲意义重大。
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意义可从三个维度进行探析。首先,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具有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课程建设、学术研究等多方面优势,应当在一体化建设中发挥对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关键性引导作用,激发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整体育人合力。而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增强其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引领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次,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而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良好的品德修养是人才成长的基石,高校思政课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学生筑牢品德根基、培育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其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环节,能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的保障。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这一进程中,高校思政课肩负着极为重要的使命。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塑造以及道德修养提升等多方面的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高校思政课的内涵式发展,不仅是教育领域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贡献教育力量。
二、中国传统哲学助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可行性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突出强调了“第二个结合”,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围绕“第二个结合”要求,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中国传统哲学精髓,既有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又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一)中国传统哲学可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等哲学流派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学问、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以荀子提出的“天行有常”为例,这一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强调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等原理提供了有益视角,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与理论性。
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哲学智慧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等都存在着诸多共通之处。例如,“天人合一”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相互呼应,都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国传统哲学的民本思想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都体现了对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注。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这些传统哲学内容,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也可以在思政课堂上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共通之处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将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契合,进一步从学理层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中国传统哲学可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不仅体现在内容上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也突出地表现在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上。
首先,中国传统哲学可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体系及“大思政课”育人环境中,学生在成长与学习过程中已接受了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熏陶,其中经典的哲学故事、诗词歌赋等对学生来讲有着深厚的思想与感情基础。在高校思政课中讲深、讲透、讲活中国传统哲学故事与道理,既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能显著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例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合一”理念,可引导学生将思政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紧密相连,避免空洞说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文化活力与思想智慧,使其能更精准地满足学生思想成长需求,助力思政教育落地生根。思政课教师应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困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打通学生思想上的堵点,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中国传统哲学助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路径
实现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应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应做好“六要”与“八个相统一”,努力提升育人水平,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中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而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精髓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可从多维度赋能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一)中国传统哲学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对思政课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提出了“六要”和“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中国传统哲学可从“六要”角度全方位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提升。
在“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方面,“政治要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首要素养,彰显着思政课教师最鲜明的政治底色,“情怀要深”是指思政课教师要有极强的家国情怀,以真实情感贯穿整个育人过程。如北宋思想家张载的“横渠四句”,就展现了其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着思政课教师胸怀天下、担当使命;再如《大学》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根本宗旨与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些传统哲学观点都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理论素养,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情怀的优秀思政课教师[1]。
在“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努力做到守正创新。通过阅读中国传统哲学经典原著,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理论视野,还能从经典哲学著作中汲取理论营养与智慧,从而在课内外能够对中国传统哲学经典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高校思政课教师传统哲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其讲好思政课,使其在教学与科研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赋予传统哲学以新时代的特征,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严于律己,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慎独”思想、“君子坦荡荡”的豁达胸怀、“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省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等,都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准则,修身养性,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增强铸魂育人的工作实效,以独特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心中的“大先生”。
(二)中国传统哲学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哲学元素,不仅能为思政理论课教学赋能,以丰富的“理论营养”滋养和吸引学生,还能为思政实践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全面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首先,中国传统哲学可赋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思政课教师可通过讲述中国哲学各流派的代表观点及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故事等,让学生学习领会中国传统哲学的魅力,使中国传统哲学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上绽放绚丽之花。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入,也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深厚底蕴,显著提升了理论的含金量,让思政课更具深度与内涵,为学生的思想成长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如在讲述《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时,思政课教师应深入挖掘先秦儒家、宋明理学等哲学思想的精髓,将这些传统哲学观点讲深、讲透、讲活,并巧妙地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有机结合,以传统哲学观点破题,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将思政课的深刻道理入脑入心,从而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其次,中国传统哲学可赋能高校思政实践课教学。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合一”思想,为思政实践课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在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思政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践行思政理论。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思政理论,还能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思政实践课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与践行思政课的道理,通过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实习实践和道德实践等进一步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道理。在思政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儒家的“克己复礼为仁”、荀子的“化性起伪”等道德修养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如每日反思、自我批评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中国传统哲学助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根据《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大思政课”建设的着力点聚焦于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格局、加强组织领导等多个维度。在此进程中,中国传统哲学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价值,为“大思政课”建设的稳步推进贡献着独特力量。
中国传统哲学是精神世界的集中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在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历程中,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元素。换言之,在社会“大课堂”中,无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还是其他教育场景,中国传统哲学元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紧密结合,在这两个课堂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哲学的育人价值,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对于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体系中,无论是教室里的思政课还是“行走的思政课”,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元素。尤其是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当高校将课堂搬到红色教育基地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不仅可以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根脉和深厚底蕴,体会到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还能在实践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例如,教师在烈士陵园中讲授思政课,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先辈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不惜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的伟大,让他们深刻理解忠诚、爱国、奉献等传统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的结晶,这些哲学思想在守正创新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精神内涵,将其与现代思政教育理念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传统哲学的智慧与魅力,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1.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两个结合”背景下中国传统哲学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项目批准号:SZZX23078);2.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项目批准号:SZZX24044)。
参考文献:
[1]徐二花.中国哲学助力中华现代文明建设的三重路径[J].理论建设,2024,40(03): 57-66.(作者单位:1.赣东学院;2.南昌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