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父亲节临近,运城市消费市场呈现出与母亲节、儿童节截然不同的“冷静”态势。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商业综合体及零售场所发现,尽管部分商家推出节庆促销活动,但整体折扣力度趋于保守,消费热度与节日氛围形成反差,折射出父亲节消费市场的独特生态。
促销活动不温不火
对比其他节日反差明显
在万达广场男装区域,“部分商品8折”“满500减100”的促销标识随处可见,但与母亲节期间女装区“300减150”的力度相比,优惠幅度明显收窄。市民张先生在选购衬衫时坦言:“本想趁节日给父亲添置新衣,可折扣和平时相差无几,感觉缺少点消费冲动。”电子产品区更显冷清,仅少数旧款机型提供百元左右优惠,新款数码产品均无折扣,与儿童节期间学习平板“买一赠一”的促销攻势形成鲜明对比。
大型超市的父亲节营销同样“低调”。虽推出“啤酒烧烤礼包”“健康关爱套装”等组合商品,但价格降幅多在5%10%区间,某品牌剃须刀套装打折后175元,较去年“双11”期间的149元仍有26元差价。超市导购李女士介绍:“近期男士商品咨询量较上个月母亲节减少约40%,促销区域人流量明显回落。”
礼品选择单一
消费场景受限
消费热情不高的背后,礼品同质化问题成为关键制约。在某商场精品区,市民王女士徘徊许久后空手而归。“父亲不抽烟不喝酒,皮带保温杯年年重复,翻来覆去就是茶叶、按摩器,实在缺乏新意。”这种同质化现象在电商平台更为明显,搜索“父亲节礼物”,前20条推荐结果中,传统礼品占比超80%,且款式设计多年未更新,年轻消费者普遍反映“缺乏惊喜感”。
与母亲节“鲜花+美妆”的情感场景、儿童节“玩具+亲子体验”的互动场景相比,父亲节的消费场景仍停留在“实用主义”层面。某购物中心运营经理表示:“我们曾尝试推出‘父爱时光’摄影套餐,但咨询量不足母亲节花艺课程的三分之一。”线下场景的单一性延伸至线上,电商平台的父亲节专题页多以“男士刚需”为卖点,缺乏情感化场景包装,导致消费者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情感消费待挖掘
市场需破局创新
传统观念中“男性消费重功能轻情感”的认知,让商家在产品开发上趋于保守。某礼品供应商坦言:“曾设计过带家庭合影投影的钥匙扣,但担心男性用户觉得‘太煽情’,最终未能量产。”这种思维定式导致市场上缺乏兼具实用性与情感价值的爆品,对比母亲节口红礼盒中“刻字服务”带来的30%溢价,父亲节商品的情感附加值几乎为零,难以满足消费者“送礼即传情”的需求。
节日消费本质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对于普遍性格内敛、不擅外露表达情感的国人来说,一件恰当得体的父亲节礼物也许是表达感恩的最好方式。随着社会对家庭情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父亲节的消费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当母亲节可以用鲜花诉说“我爱你”,儿童节能用玩具构建“亲子时光”,父亲节的商业创新更需要打破“男性不宜煽情”的刻板印象,当商家真正读懂“沉默的父爱”背后那份渴望被看见的情感需求,推出更多兼具实用、品质、情感表达的创新性商品和服务,这片尚未充分开发的消费蓝海,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爆发季”。
陈卫 尚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