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3版:灵石·综合

灵石县两渡镇张家山村:“三步走”绘就“安居兴业富民”新画卷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政策的双重驱动下,灵石县两渡镇张家山村以移民搬迁为起点,实现了从“安居”到“乐业”的华丽转身。如今的张家山村,在新居建设、产业升级、养老服务革新与乡村治理中,展现出蓬勃生机。
  走进张家山村原址,层层叠叠的梯田沿山势绵延,绿油油的玉米苗破土而出。谁能想到,十年前这里因为采煤沉陷,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搬迁后,村里对闲置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整理合并细碎、异形及坡度较大地块,改造进出坡道和沟渠道路,使土地能够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耕作,累计实现1800余亩荒地、700余亩荒山的复耕。同时,通过与驻地企业合作,农用道路建设和植绿补绿等工作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据灵石县两渡镇张家山村村委会副主任张宏吉介绍,在村企共建方面,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参与其中,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村里90%以上的土地由村集体引进农业合作社流转后承包,合作社凭借专业优势与市场资源发展种养殖业,改变传统单一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推广先进种植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使土地亩均产值较流转前提升20%,推动农业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张宏吉说:“我们始终围绕‘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目标发力,在种养殖业上计划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同时推动标准化养殖,打造绿色生态养殖基地,通过技术培训提升村民种养殖水平,提高产量和品质。”
  据灵石县博峰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宏文介绍,对于村民而言,土地承包给合作社后,不仅能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还能进入合作社务工,实现“租金+薪金”双份收入。
  灵石县两渡镇张家山村村民牛经明说:“从搬迁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特别是从福利方面,从以前的‘一袋面一桶油’,增加到现在每年850元,从土地方面来说,以前是撂荒了没人种,搬迁了以后,在村干部的努力下,进行了标准化农田建设,现在每亩地村民能享受到437元(流转费用)。”
  据了解,在保障民生方面,张家山村积极作为,全面负责村民的医疗养老保障工作。村里不仅全额承担村民医保养老费用,还定期组织免费体检,建立了老年津贴制度,根据年龄阶段为老人发放补贴。如今,村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据悉,2012年前后,张家山村开始在两渡镇英武村实施新村建设,2013年完成整村搬迁,村民们告别了存在安全隐患的旧居,住进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居。如今,小区内道路宽敞平坦,实现了硬化、绿化和亮化,还配备了完善的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同时,村里还全力推动幸福小院这项惠民政策落地,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新活力。
  灵石县两渡镇张家山村村民王文芝说:“自从我们搬迁了以后,什么也好,交通方便,买东西方便,尤其是幸福小院,吃的也好,天天变样吃,我们的生活真好,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村环境卫生又好,这是共产党领导的好,村干部也配合的好。”
  张宏吉说:“我们还规划一方面利用村集体收益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设立教育医疗帮扶基金,给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助学救助,为村民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定期组织健康体检、技能培训等活动,让村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
  截至目前,张家山村共有244户640口人,人均年收入从搬迁前的8000余元提升至16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搬迁初期的5万元跃升至如今的5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上,该村农用道路硬化超5公里,绿化面积达3000平方米,完成排水、供电等10余项设施升级。未来,随着各项规划的推进,张家山村正向着“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目标大步迈进,成为采煤沉陷区搬迁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板。(刘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19期

  • 第2025-06-17期

  • 第2025-06-12期

  • 第2025-06-10期

  • 第2025-06-05期

  • 第2025-05-29期

  • 第2025-05-27期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