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踪墨痕

今昔南浦

  • 图为南浦武氏宗祠

  •   山西省中南部腹地的灵石县,自古以来山川秀丽,人文发达,颇有诗歌的韵律,国画的意境。这里有大量的古村落,作为晋商故里社会经济文化空前发达的象征,至今留有大量遗存,特别是灵石县静升镇,2003年10月9日就被命名为首批十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且名列榜首。而南浦就是其下辖的行政村之一。
      南浦,泛指南面的水边。典出《楚辞·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王逸注:“愿河伯送己南至江之涯。”后常用以称送别之地。《文选·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张铣注:“南浦,送别之处。”由此可见,“南浦”是一个极具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意象。它不仅是送别的象征,还承载着自然之美、思乡之情以及隐逸情怀等多重意蕴。
      已经知道,南浦村的风貌为“两山夹一沟”,即北枕主山,中为河溪,南山作屏,在村西两山夹峙处是锁关的水口,村落就建在中间宽阔的三阳开泰之地,从而构成一个典型的山环水抱福地。这种相对封闭的小盆地,既避免了外界的战乱和干扰,也为南浦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绝好的天然环境。
      已经知道,南浦人为了表达兴旺发展的美好意愿,将所有的自然环境赋予特有的文化意念和人文期待。故在村东南的半山上建起了文昌阁,供奉着民间和道教尊奉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的文昌帝君。在村西瓮门(二道门)内有奎星楼,在村北山头的“南堡”内有关帝庙和村西的社神坛,惜均已毁。
      已经知道,南浦人很重视出水口,认为水是藏风聚气的关键所在,且因出水口的西北方向有虎峪沟,为增加南浦村气势,又在出水口处建筑了一座丁字瓮门,雅称“风云会”门,亦称栅栏门,门楼内塑岳武穆像以镇之。在水的出口处,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创建石拱青龙桥一座,以青龙桥对虎峪沟,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曾修缮,旧时该桥是进村的主要通道。
      已经知道,南浦村的建筑布局在南北两山不同高度的台地上,结合高差的巧妙利用,主体建筑以砖拱窑为主,尤其是每座院落都以中轴线布局,整个建筑群与山势浑然一体,气势恢宏,是一幅充分展示人、建筑与地貌有机融合的壮美画卷,也洋溢着南浦人的阳刚气质。
      南浦村最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当数2007年6月7日列为灵石县文物保护单位的天齐庙、菩萨庙和武氏宗祠了。参阅2019年11月闫春成主编的《灵石遗韵》可知:
      天齐庙,亦名东岳庙,俗称大庙,是供奉东岳大帝(泰山神)的庙宇建筑群,其名称源于东岳大帝的别称天齐神。有道是“神之为灵昭昭者,最著于天齐圣会。斯庙之建于吾乡,由来久矣。”该庙位于南浦村北,始建年代不详,据说毁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是年,太原、平阳(今临汾市)地震,坏房屋十万计,死亡不可胜数。根据该庙大梁上题记可知,天齐庙重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清同治元年(1862年)、民国五年(1916年)和2006年均有修缮。现存建筑为元、清遗构,占地面积1101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有乐楼和正殿,东西两侧有配殿和耳殿,庙门位于东南角,门额石镌“天齐庙”。正殿前有月台,石彻台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三椽栿对前塔牵通檐用三柱,前檐斗拱柱头、补间各一朵,形制均为四铺作单下昂,当心间补间铺作出45度斜昂,蚂蚱形耍头。乐楼砖砌台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无廊式构架。檐下斗拱为异形拱交麻叶头。庙内存碑三通,碣三方。该庙供奉主神为“东岳天齐仁圣帝”黄飞虎,配祀十殿阎君等神祇。其职能涵盖生死福禄、国泰民安等世俗事务,兼具道教正统性与民间英雄崇拜的双重属性。
      菩萨庙,亦名观音大士庙,俗称下庙,位于南浦村南,坐南朝北,面临小溪,背靠山岭,创建于明代,由来久矣,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两廊,重建山门、乐楼。乾隆十年(1745年)又进行修缮并金妆,现存为明清遗构,仅存正殿和献殿。正殿为明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五廊式,斗拱为三踩单下昂,明间为四扇六抹隔扇,次间设方格窗,前檐檐柱两侧设雕花雀替。正殿前为献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悬山顶,四檩卷棚式。该庙旧时正殿中塑地藏王菩萨,左右而序者十殿阎君,东西两庑一像药王,一像财神。庙存《金妆碑记》一通。
      武氏宗祠,亦名本源堂,位于南浦村中心位置,其始祖于元代迁入,元至治三年(1323年)有武海父子四人曾是重修天齐庙扶梁人。据《武氏族谱》和祠碑载,该祠创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嘉庆九年(1804年)、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和2018年曾修缮。祠堂占地面积243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一进院落布局,整体布局以南北中轴线对称展开,中轴线上为祠门、正室,东西两侧设有厢房、耳房。正室石彻台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六檩前出廊构架。廊柱直通撩檐搏下,柱两侧设雕花雀替。祠内存碑一通,碣一方。
      除这三处县保单位外,在南浦主山顶上还有真正意义上的“南堡”,惜除有一部分夯土墙墩外,已无任何踪迹可考。
      南浦村历经七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汇聚了武、高、任、董、王等几大家族,其中武氏居村中央槐树道,高氏居村西,任、董二氏居村东,王氏居村南山,民居坐南朝北。
      南浦村历史上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清乾隆以来就有县丞武琢玉,监生武玉德、武福元、武祯元、武福成、高名禄、高帝选、高振伦、任士推、董昌寿、牛耀祖等10人,生员武生色、武振玉、董经泉、董懿修、牛子元等5人,经历牛成麟,议叙郭迎泰,典籍武玉润,耆宾武清元、闫升殿、辛守义等3人,从九武维清、高攀月、高杰、高镇远、高矩桂、高锦桂、高文泽、王秀三、任仲元、郭际泰等10人。新中国成立后,有山西省劳动模范、省党代表武兴宗,省书法家协会、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武根立、任志茂等杰出代表。
      清中叶以降,南浦在外经商者众多,生意遍布晋、津、京、冀、内蒙古等地域,尤以特产豆芽、辣椒酱和笼屉箔等知名,仅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关帝庙奎星楼补修天齐庙布施碑记》中,南浦人施银助修的商家字号就达150余家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进入新时代,南浦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正描绘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持续南浦“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可持续道路。

    郑建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19期

    • 第2025-06-17期

    • 第2025-06-12期

    • 第2025-06-10期

    • 第2025-06-05期

    • 第2025-05-29期

    • 第2025-05-27期

    • 第2025-05-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