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君
在这个被海量信息淹没的时代,传统纸质媒体正经历着浴火重生的阵痛。尹长虹老师将其三十余载新闻生涯的精华凝结于《表达》一书,240篇精心挑选的文字作品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一位资深媒体人对新闻事业的深刻洞见与执着追求。翻阅这部作品集,我不仅看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轨迹,更感受到了一种在变革时代中坚守新闻本质的精神力量。以下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本书给予我的启示与思考。
《表达》一书的结构本身就体现了新闻工作的多元面向:时评、消息通讯、报论和总编评报四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闻生产链条。时评部分,涉及诸多社会热点与时代命题,如“用山西精神建设美丽山西”“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们的精神血脉”等。这些时评主题鲜明,紧扣时代脉搏,展现了新闻工作者敏锐的洞察力与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消息通讯则聚焦于山西的旅游意识营造、地方特色产品等,生动地记录着地方发展的点滴。报论与总编评报内容,更是从专业角度出发,对新闻业务进行细致剖析,为新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书中提到的“迎泽公园围墙能否推倒”一事尤为典型。这篇发表于2001年的时评,不仅在当时引发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议,更在第二年直接促成了迎泽公园免费开放的公共政策变革。这种“新闻推动社会进步”的案例,生动诠释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老师在后记中提到“记录时代、收藏历史”的初心,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为一位从传统纸媒黄金时代走来的新闻人,尹长虹老师在《表达》中收录了大量关于媒体转型的思考,特别是62篇总编评报中蕴含的丰富行业洞察。“要有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微博、微信不要和报纸抢独家新闻”等章节标题,直接反映了传统媒体在数字时代的焦虑与应对。书中通过具体案例,如“王家大院”报道中传真机故障导致的传统发稿困境,以及编辑记者为抢时效而采取的原始通讯方式,既展现了新闻工作的艰辛,也暗示了技术变革的必然性。老师所提出的“为读者寻看点,为报纸谋前途”“报道题材要拓宽”等建议,实际上指向了内容为王的永恒真理——无论传播介质如何变化,优质、深入、独家的内容始终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多次强调“导向问题一丝一毫不能马虎”“重要稿件要求足写好处理好”,体现了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中的定盘星作用。在信息泛滥的今天,这种对新闻专业主义和舆论导向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
《表达》一书最具实用价值的部分,莫过于老师所总结的诸多新闻采编实操经验。“新闻采编要处理好六个关系”“编辑要尊重记者的写作个性”“重点栏目要精准定位,用心打造”等章节,凝聚了一位资深新闻管理者对行业规律的深刻理解。书中对新闻写作技巧的探讨尤为精彩:“报道用词一定要精准恰当”“新闻要以人为本讲故事”“写有故事的新闻,讲有新闻的故事”等观点,既是对新闻写作基本原则的强调,也融入了作者独到的实践经验。序言中提到的“稿件的真实生动程度和深入现场的程度成正比”,更是道出了优秀新闻作品的产生规律——脚底板下出新闻。在视觉传播方面,老师提出“好的图片报道应该是什么样的”“照片不可随意拍,漫画也要够精致”等见解,显示了全媒体时代对新闻呈现方式的全面考量。这些经验之谈对我们有直接指导意义,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
从更深层次看,《表达》一书实现了双重表达:既是老师个人职业生涯的总结,也是业内甚或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精神记录。正如后记所述,这些“急就之事、即席之评”是“彼时彼刻的所见所闻所思的碎片化记录”,但汇集在一起,却构成了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独特窗口。老师将自己的作品形容为“基于事实的主观倾向的客观表达”,这句话精妙地概括了新闻工作的本质张力——在客观报道与主观判断之间寻找平衡。书中“遵从新闻规律真诚服务读者”的理念,正是对这种张力的积极回应。值得一提的是,序言作者对老师“思维敏锐”特点的评价,在全书中得到了充分印证。从“迎泽公园围墙”的社会观察到“王家大院”报道的敬业精神,从日常新闻点评到宏观媒体战略思考,无不体现了一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思维品质。
在自媒体泛滥、信息真伪难辨的今天,《表达》一书所体现的新闻专业精神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书中“不能照搬网上的东西”“不能在热点焦点事件报道中缺位失声”等警示,直指当下舆论场的乱象;而“现场报道是活水之源”的坚持,则为提升新闻质量指明了路径。全书最后一部分关于“抗战报道”“民生大事持续关注”等内容,凸显了主流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不可替代作用。这种对新闻报道社会价值的坚守,正是对抗浮躁行业风气的一剂良药。尤为感人的是书中透露的新闻人精神——无论是王家大院门房里赶稿的执着,还是通过电话一字一句传稿的敬业,都展现了一个真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这种精神在任何传播技术条件下都不会过时,它是新闻行业最宝贵的传承。
《表达》这个看似简单的书名,承载着厚重的专业内涵。通过阅读全书,我深刻感受到:新闻表达不仅是技巧,更是责任;不仅是职业,更是使命。在信息传播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尹长虹老师的这部作品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新闻本质和价值的重要契机。书中那些“急就之事”因真实而生动,那些“即席之评”因坦诚而深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位新闻工作者对时代的回应,也是留给后来者的一份珍贵职业指南。当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被算法和流量所驱动,《表达》所彰显的以人为本、内容为王、导向为魂的新闻理念,愈发闪耀出独特的光芒。或许,《表达》的核心价值正在于此——它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变化,真正的新闻永远关乎事实、关乎人性、关乎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与真诚关怀。
最后,感谢老师赠予我们《表达》一书,在我看来,老师的“表达”,超越了个人经验的总结,成为对新闻行业本质的有力诠释,无论是为我们如今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发展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作者系山西大学新闻学院20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