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炎炎夏日,暑期蒸腾,人们对清凉的渴望成为刚需。敏锐的商家迅速捕捉商机,从创意冰饮、降温装备到特色避暑空间,各类“清凉资源”竞相登场,为夏日经济增添一抹独特的清凉色彩。
玩水享受清凉一夏
越野车碾过太行公路蜿蜒的柏油路,车载电台突然响起气象预警:“未来三天全省持续高温,局部地区最高气温将突破38℃……”副驾驶座上的小董随手调低空调温度,转头望向窗外层峦叠嶂的青山,防水背包里的水枪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在山西这片被黄河与太行山滋养的土地上,清凉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而是一场触手可及的盛夏狂欢。
漂流热背后的“水仗”
漂流筏上水花四溅,太行峡谷溪流淙淙。号称“华北第一漂”的庞泉沟漂流全长8公里,全程约两小时,既有平缓水面可欣赏原始森林景观,也有激流险滩增加刺激度。“水道设计有缓有急,缓时看风景,急时打水仗,这才是夏天该有的样子!”太原游客李女士向记者展示手机里录制的“战斗”视频。
漂流河道内,数十艘漂流艇在急流中碰撞。包头游客张先生紧握水枪,向邻船游客发起“攻击”,水柱在阳光下划出彩虹弧线。“从包头开了6小时车,就为这两小时的清凉!”他抹去脸上的水珠笑道,湿透的衣衫紧贴后背,却掩不住兴奋。
然而,火爆背后暗藏隐忧。在漂流终点更衣区,游客王先生抱怨:“半途买一件雨衣居然更贵了,还不如在起点就买好雨衣,水枪价格也比外面贵一倍。”记者走访发现,漂流沿途有商家推销售卖的雨具和玩具价格都不一样,但是均比市场价略贵一些。
在景区经营农家乐十年的刘老板坦言:“乱收费现象确实存在,旺季时部分摊贩坐地起价,一个劣质水瓢敢卖15元。”记者建议游客可以自带装备,在县城超市里,雨衣10元、水枪15元,质量还好得多。
小众峡谷的清凉
当庞泉沟被人潮淹没时,200公里外的杨柏大峡谷正悄然走红。这个位于晋城阳城县秋川村的野生峡谷,因水质清澈、生态原始被户外圈称为“晋南小九寨”。
“螃蟹!这儿有只大的!”七月的一个周末,10岁男孩乐乐在溪石间兴奋尖叫。他的父亲郭先生挽着裤腿踩在水里:“从太原开车5小时过来,就为让孩子体验我们小时候捉鱼摸虾的快乐。”
峡谷内水温常年保持在18℃左右,徒步环线全长12公里,沿途分布着七个深浅不一的水潭。当地村民在峡谷入口摆起小摊,出租渔网、水桶,一天收入超300元。“以前哪想得到,山沟沟里的水也能变成钱。”村民老赵笑着说。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贯通改变了这里。这条串联山西6市、全长5217公里的“颜值担当”,不仅让杨柏大峡谷走出深闺,更形成“快进慢游”的新格局。
山水间的新玩法
山西的“水文章”远不止漂流与戏水。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榆社段将云竹湖与其他景点相连。游客在云竹湖可以泛舟湖上,悠闲观光;也能选择垂钓,享受安静的休闲时光;追求刺激的游客还能参与各种水上运动项目,体验摩托艇等。到了夜晚,还能体验夜游云竹湖项目,欣赏灯光秀,或是在星空下露营。
“划着皮划艇穿梭在碧水青山间,既锻炼了身体又能欣赏峡谷风光,太值了!”带着孩子的张女士对亲子皮划艇项目赞不绝口:“孩子坐在前面特别兴奋,这种既能玩水又能亲近自然的体验太难得了!”
暮色渐浓,太行一号公路上的车灯如流动星河。在这个被山水宠爱的夏天,山西有着属于自己的清凉,让每一位来访者将这份沁人心脾的美好,悄然装进了行囊。
见习记者武亦洁
夜经济点燃城市烟火气
夏日傍晚7时许,落日的余晖笼罩着大地,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卸下疲惫,邀三五好友谈天说地,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火锅烧烤。随着夜幕降临,街上的行人与食客愈发多了起来,大街小巷逐渐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
“您看看想吃点什么?”每年6、7、8月份都是郝川一家最忙碌的时候,每到这时全家老小齐上阵招呼着夜市摊前的客人。
郝川在晋中市太谷区经营着一家夜市摊,设备也比较简单,是一辆三米多不到四米的小车,上面摆着琳琅满目的烧烤。
“每天累是真的累,但一年也主要指望这三个月赚钱,夏天吃烧烤的人才多,往年能赚个十来万。”郝川一边给手里的烤串刷酱一边不好意思地说,“不瞒你说,烧烤利润其实不低,不过也是赚辛苦钱,你看这不我媳妇儿还有父母都在帮忙。”
其实,郝川也正是千千万万个夜市内摊主的写照,依托夏日夜晚带动消费,激活“夜经济”。
近年来,我省加大力度进一步打造夜经济品牌,不断扩消费增创业促就业,例如,绛州大道便是新绛县夜市经济的新地标,同时也助力200多名摊主的创业梦想,为近千人开辟了新的就业途径。此外,太原钟楼街这条夜间消费占比超过55%的步行街也正是其中的代表。
今年以来,我省就以太原市为重点,沿北、中、南三线梯次推进,覆盖大同、晋中、运城等城市,从统筹谋划场景集聚、城乡夜市点亮增彩、街区品质环境打造、文体餐商融合互动、文化夜游夜享体验等方面实施12项重点任务,打造“古韵新辉夜山西”夜间经济品牌。
打造夜间经济品牌不仅要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想消费者之所想,同时还要在技术上升级革新,让数字科技邂逅消费场景。
作为我省首个5G+AR全场景数字商业街区标杆项目,抱鼓巷夜经济AR景观通过“科技+文化+惠民”三重赋能,打造“政府引导+企业联动+市民参与”的消费闭环,实现群众得实惠、企业增效益、消费稳增长。
此外,6月28日郝庄商贸集市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狂欢之旅。创新探索出“产业+电商+数据”独特发展模式的郝庄商贸e镇,策划了一系列以商城为依托的特色文化展示、商业推广及新媒体营销活动,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不仅如此,如果20:20或是20:50你正在蒙山景区,一定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人正拿着手机等待着记录神圣的一刻——大佛亮灯。蒙山景区6月28日开启暑期清凉夜游季,夜游季开启后的营业时间为8:30至21:30。
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背后也离不开各部门的协同努力。山西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夜间配套设施建设,省商务厅对纳入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创建的城市、集聚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的项目给予支持;文旅部门推出“夜游山西”十大精品线路,鼓励景区延长开放至22时;市场监管部门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简化夜间户外经营审批流程。
我省各地纷纷推出特色活动,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夜经济+”的模式正将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无论是24小时无人值守的城市书房,太原食品街的“深夜食堂”,还是忻州古城里上演的貂蝉拜月,又或者平遥古城中绚丽的灯光,人间烟火的力量正徐徐展现,等待着更多人的加入。
见习记者高皓月
消暑新“凉”方冰火交融
冰沙店内人头攒动,奶皮子酸奶圈粉无数,泡鲁达、清补凉等饮品成为年轻消费者心头好。炎炎夏日,消暑美食成了商家必争之地,南北碰撞,新旧交替,夏季美食江湖别有风味。
新式冷饮引爆市场
夏日的太原老军营夜市人流如织,炒冰机轰鸣声与水果香气交织,大学生李悦将手机对准玻璃柜:“山西沙棘果酱居然能配海南甜品。”只见摊主的勺子上下翻飞,一碗融合南北风味的消暑美食在30秒内诞生。
曾由酸梅汤、柠檬水主导的街角,如今正在被海南清补凉、泡鲁达等新晋网红饮品占据。销售清补凉的赵先生表示,“销量大时,单日可销售300份左右。”
“酸梅汤感觉太传统了”年轻的消费者陈薇给刚买的泡鲁达拍照,准备发个朋友圈。“以前没吃过这种冷食,椰冰加上面包,感觉还挺奇特的。”除此之外,鲜果炒冰摊也深受消费者喜爱,机器轰鸣中,冰泥渐次成型。不少消费者表示,炒冰味道更清爽,果香更浓。
传统消暑品不断突围
在桥头街经营一家品牌便利店的赵先生告诉记者:“以前夏季,各类瓶装饮品仅需冷藏便能有较好的销量,随着奶茶店、各类冰饮店的推出,传统瓶装饮品的销量受到影响。”他打开冰柜,展示着如今销量不俗的冰杯,同时向记者介绍了一旁的一张表格,表格内展示了时下热门的冷饮勾调方法“伏特加+水溶C100+农夫山泉冰杯。”在便利店内,这样的夏日特调让传统饮品重获生机,也深受消费者喜爱。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内,改良后的乌梅汤受到消费者追捧。“不仅有咱山西人买,还有来自江苏、河北、北京等地的人也打来电话让我们给邮寄过去。”国医堂门诊部护士长翟少华翟少华说。
本土创新饮品增速惊人,美团数据显示,沙棘气泡水搜索量周环比增长90%,陈醋味冰淇淋成热搜词。在晋阳街,某轻食店推出老陈醋酸奶意外走红,店长笑言,随着3A大作黑悟空和演唱会经济蓬勃发展,外地游客越来越多,陈醋酸奶的销量比预计的更好。
即时零售重构消暑版图
除了消暑食品爆款频出外,这个夏天,太原消费者的购物方式也在经历革新。持续高温下即时解暑成了不少消费者的需求。“在商场还好,下午在路边摊位等10分钟就汗流浃背了”。在食品街刚刚拿到饮品的上班族刘媛抱怨道。
精明的消费者已找到破解之道。用小程序提前下单,到店直接取,省时又省钱。刘媛展示手机上的订单记录。记者观察到,在太原各大商圈,“线上下单+到店自提”模式已成新趋势,年轻人到店即取的场景随处可见。美团数据显示,太原地区“秒提”服务搜索量周环比激增132%,创今夏新高。
随着京东外卖的入局,配送市场风云变幻,今夏,消费者可以用低廉的价格获得即时配送服务,受此影响,外卖夜间订单也逐渐增多。“外卖骑手小张指着保温箱里的三份炒冰说,晚8点至凌晨的订单越来越多,其中长风商务区白领最爱点鲜果炒冰套餐。”
5公里外的写字楼,加班的李莉通过美团秒提收到当日最后一份沙棘酸梅汤。手机微光映着她疲惫的脸:“传统配方遇上现代物流,才是太原人对抗酷暑的智慧。”
这座城市消暑记忆的革新,正藏在日月更迭,冰与火交融的每个瞬间里。
本报记者曹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