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迎泽副刊

聂耳墓碑前的沉思

  昆明的冬日,阳光温柔地洒在西山的松柏间,我沿着石阶拾级而上,脚下的落叶发出细碎的声响。聂耳墓位于昆明市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的山坡上,四周松柏环绕、枝繁叶茂、绿意盎然。我站在墓前,望着那方朴素的石碑,墓碑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却依然能辨认出由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人民音乐家聂耳”几个大字。耳边似乎响起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铿锵有力,振奋人心。1935年,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海滨溺水身亡,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夏天。而他的音乐,却穿越时空,永远回荡在中华大地上。
  墓前的松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我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聂耳,背着破旧的小提琴,在上海的街头巷尾穿梭。他住过亭子间,吃过阳春面,却从未停止对音乐的追求。那些激昂的旋律、跳动的音符、催人的斗志,是在怎样的困境中诞生的啊。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轻声哼唱着,眼前浮现出抗战时期的画面:战士们高唱着这首歌奔赴前线,学生们在街头传唱着这首战歌,工人们在车间里哼着这首进行曲,城市的市民在街巷里弄议论着这首歌,一首歌,竟然能凝聚起一个民族的磅礴力量。
  阳光透过松针的缝隙洒在墓碑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我蹲下身,轻轻抚摸着石碑上凹凸不平的字迹。这里长眠的不仅是一位人民音乐家,更是一个时代的灵魂。他用音乐唤醒了民族的觉醒,用旋律点燃了抗战的烽火。
  远处传来游人的脚步声,打破了墓园的宁静。一对老夫妇互相搀扶着走来,他们在墓前驻足良久。老先生轻声哼起了《毕业歌》,老奶奶的眼角泛起了泪光。或许,这首歌承载着他们青春的记忆。
  我坐在墓前的石凳上,望着远处的滇池。湖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昆明的天际线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这座城市孕育了聂耳,而聂耳用他的音乐回报了这片土地。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划破了黑暗的夜空。
  起身准备离开,我又回头望了望那座朴素的墓碑。松涛阵阵,仿佛在演奏一曲无声的挽歌。聂耳虽然离开了,但他的音乐永远活着,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回响。这或许就是艺术的力量,能够超越时空,永远传承。
  走下石阶,我轻声哼起了《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里饱含着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对不公的抗争,更表达了一个对弱女子的呐喊和深藏在她们受伤心灵中的爱国情感,具有强烈的悲剧力量。聂耳用他的音乐,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更道出了人民的心声。
  夕阳西下,我走出墓园。远处的城市华灯初上,车水马龙。聂耳墓静静地伫立在西山之巅,守护着这座他深爱的城市。而他的音乐,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马一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03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19期

  • 第2025-06-17期

  • 第2025-06-12期

  • 第2025-06-10期

  • 第2025-06-05期

  • 第2025-05-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