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同时文字又是语言。通过文字表达语言,说白了是通过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表达语言是文字的记录功能,也是文字出现后每一位运用者一直以来面临的课题,如何真实再现语言场景,通过运用文字准确表达场景中的语言者所述的内容和意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字运用者的生活功底,也是文字语言运用的标尺,此中高手隐默其间,而不显其形。
作家赵树理作为山西籍作家,开创“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文学流派之一。代表作有《三里湾》《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李有才板话》等。赵树理被誉为“人民作家”,一直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和操守,坚持为农民写作。赵树理的小说在结构上讲求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故事性比较强。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善于把大众化和艺术性统一起来,在轻松幽默、妙趣横生之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精神。
赵树理的语言是白话,来源于生活,而又不留文字痕迹,通俗易懂,叙事简洁,达到了语言与文字表达的完美结合。
用赵树理自己的话说(见1958年版《赵树理选集》):我既是个农民出身又上过学校的人,自然是既不得不与农民说话,又不得不与知识分子说话。有时候从学校回到家乡,向乡间父老兄弟谈起话来,一不留心,也往往带一点学生腔,可是一带出那等腔调,立时就要遭到他们的议论;碰惯了钉子就学了乖,以后即使向他们介绍知识分子的话,也要设法把知识分子的话翻译成他们的话来说,时候久了就变成了习惯。说话如此,写起文章来便也在这方面留神——“然而”听不惯,咱就写成“可是”;“所以”生一点,咱就写成“因此”,不给他们换成顺当的字眼儿,他们就不愿意看。
试看《小二黑结婚》中的语言:有一年春天大旱,直到阴历五月初三才下了四指雨。初四那天大家都抢着种地,二诸葛看了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初五日是端午,他历年就不在端午这天做什么,又不曾种;初六倒是个黄道吉日,可惜地干了,虽然勉强把他的四亩谷子种上了,却没有出够一半。后来直到十五才又下雨,别人家都在地里锄苗,二诸葛却领着两个孩子在地里补空子。邻家有个后生,吃饭时候在街上碰上二诸葛便问道:“老汉!今天宜栽种不宜?”二诸葛翻了他一眼,扭转头返回去了,大家就嘻嘻哈哈传为笑谈。
赵树理的语言风格如水如淡,平铺开来,就是生活中言谈话语,又带风趣,不由得让人想起乡村邻里之间,举止生活,读起来听起来,说不出的欢快舒服。
赵树理的认识问题和写作的出发点,即“自己的处世哲学要正确,思想要健康”,是值得学习称道的地方,给予读者一定的启发。
原载《人民文学》1958年第5期,赵树理在《和工人习作者谈写作》一文中写道:“当然,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作者自己的处世哲学要正确,思想要健康,不然的话,你感到要表扬的人,恰恰不是应该表扬的人;你感到要痛恨的人,又恰恰不是应该痛恨的。”
正是读了这段话,我在2023年5月24日发表于《法治周刊》《一份好的裁判文书也是疏通当事人思想的法治宣传材料》一文中,就用了这样的观点,“要厚植道德修养。法定自由裁量范围内,要在法律空间中寻求最佳处理效果,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就要求裁判者自己的处世哲学要正确,思想要健康,不然的话你感到要褒扬的事物,恰恰不是应该褒扬的;你感到痛恨的事物,又恰恰不是应该痛恨的。即要有正确的是非价值观和正确的道德情操,才能在法定裁量范围内,寻求到符合‘公平正义’的处理方案,也就是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实实践者,才能使裁判出的案件符合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价值考量。”这就是读一本好书对人的启发,对工作生活的促进意义之所在。
赵树理的价值观对现在年轻人的从业观和工作观有指导意义。
原载1960年《中国青年》第16期,赵树理在《不应该从“差别”中寻找个人名利——与杨一明同志谈理想和志愿》一文中写道:“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要经常和自己工作对象打交道,每天做同一性质的工作,看起来好像重复,甚至难免有点机械,其实,事业就在行动中向前发展。有革命责任感的人在业务中发挥着自己的创造性,所感到的是活动的愉快和成功的慰藉;有剥削阶级思想的人,以为享受是自己的事,而劳动应该是别人的事,勉强让他参加一种职业,他就感到机械、毫无乐趣。”现在读来,也能感觉到赵树理对职业观的思考,对如何干好工作的思索与实践,对人民的事业无比的热爱和对党的事业向前发展的信心与情怀。
赵树理的书,是久闻愈觉香的陈酿,经岁月增长,更加醇香;赵树理的语言,是老百姓的语言,轻快通俗,经岁月变迁,仍然亲切;赵树理的小说,突出写实,感情真挚,不仅是一代人的经历,也是后来者探讨研究历史的参照,也是感受时代进步与人性真善美的正面激励;通过阅读赵树理的书,那些穿透时空,向我们走来的一个个鲜活人物,诉说着向上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字里行间力透纸背而又轻盈穿梭,他的艺术技巧来源于生活,仿佛魏碑的字,朴拙清秀。赵树理作品的思想深度,来源于时代,比镜子更能反映生活,饱含哲理且充满中国农民的智慧,力透时空亲切感人。(作者:临汾铁路运输法院 张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