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1版:法院文化

好的案例会说话

  •   典型案例作为“活教材”,不仅是法官办案的“参考书”,更是面向社会公众的“教科书”“公开课”。作为一名法官,依法公正审理案件是根本。在此基础上,强化精品意识,以典型案例引领办好每一个案件,既是时代的需求,更是我们肩上沉甸甸的使命。
      今天,我就从“办好案”到“育精品”,与大家交流一些实务经验和心得体会。
      裁判是案例的基石。办理案件时,要统筹考虑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兼顾国法、天理、人情,实质性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让司法裁判真正符合人民群众普遍的、朴素的感受,才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偶尔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案件在法律适用和审理程序上都无可指摘,但裁判效果却没能达到“三个效果”的统一。问题出在哪?可能是工作方向出了偏差,办案理念没有跟上。
      法律条文是纸面上的规则,而司法实践却是活生生的社会图景。审判工作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紧密相关,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就案办案”。法官要善于从政治上看、精于从法治上办,把案件办理和化解矛盾、促推治理、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期待结合起来,才能作出既促进社会进步、又符合公平正义,还能回应群众需求的司法裁判。
      在一起抚养费纠纷案中,小安(化名)的父亲丧失劳动能力,母亲没有收入,孩子的生活陷入困境。面对小安的实际困难和情感需求,仅仅“一纸裁判”显然是不够的。办理过程中,我们抓住了三个关键:办案理念上,坚持实质化解而非一判了之;方法路径上,以司法保护为引领,推动“六大保护”协同联动、融合发力;而最终目标,就是最大限度保障孩子的合法权益。
      在各级政府的协调下,我们开展了多部门、跨区域联合救助,法院、检察院为小安提供司法救助,协调社区做好小安生活保障,联系学校对小安学习予以更多关注,不仅解决了小安的燃眉之急,还为他提供了常态化的有效帮扶。通过个案裁判强化规则引领,推动形成保护未成年人的法治环境。
      这个案子入选了最高法院与全国妇联联合发布的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十大司法救助典型案例,更让我欣慰的是,回访时看到了小安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
      “越是争议大的案件,审理时越要严格依法,确保裁判经得起检验”。严格依法办案,是司法审判的底线。一个优质的案例,不仅要在法律适用上精准无误,还要为处理同类疑难复杂问题提供裁判智慧。
      在法律适用上,要依据立法原意探寻法益保护方向,准确适用法律。以一起污染环境案为例,该案涉及到逃避监管型污染环境罪的司法认定,控辩双方围绕罪与非罪争议很大。面对诸多争议,我把自己埋进书堆里、卷宗间,精读法律释义、钻研案例参考、梳理法理学说,结合刑法、环境资源法的立法目的和法益保护,提炼出“逃避监管型污染环境罪的实质性判断思路”。
      我认为,刑法中污染环境罪旨在规制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益是环境资源和对环境监管秩序的维护。结合立法原意,我总结出该类污染环境犯罪行为的三个核心要素,即“逃避监管”“未采取防护措施”“排放污染物的有毒有害性”,并据此依法作出裁判。这个案件入选了最高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典型案例,并成为首批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的环资案例之一。
      在办案思路上,要善于通过法律逻辑,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疑难问题。以一起滥用职权案为例,该案难点在于滥用职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认定问题,如何入手、突破?我琢磨了很久,查阅了相关法律规定和案例,总结提炼出了“以法律逻辑作为方法解决法律适用疑难问题”的办案思路,重点考虑被告人职责、滥用职权行为与行政处罚所涉处罚权实施之间是否具有逻辑关系。
      考虑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思路瞬间打开了,难题也迎刃而解。案件审结后,我就“放弃履行职责致其他行政机关不能行使行政处罚权行为的定性”撰写了一篇案例分析,在最高法院《刑事审判参考》刊发,这个案例也成为首批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的渎职犯罪案例之一。
      案例工作重在意识,重在平时。法官要善于跳出“办理”看“治理”,深挖案件“富矿”,主动总结办案经验,提炼出可借鉴、可参考的裁判规则。
      要有发掘识别优质案例的“慧眼”,重点关注新法适用和新类型案件、争议焦点明确案件、社会关注和民生热点案件、激活“沉睡法条”案件、平衡法理情案件,等等,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办案过程中,一定要站在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高度,同时程序要规范,法律适用要精准,注重对案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深入研究相关法律规定的立法原意,探寻在法律框架下解决同类问题的优化路径,以一个优质案例裁判为同类问题的处置提供思路和策略。
      要有总结打磨优质案例的“匠心”,以一起重大责任事故案为例,该案难点在于社会关注度高、矛盾尖锐、事故责任分层认定难、易引发舆情。在做好周全准备后开庭审理,宣判后,未抗诉、未上诉,舆情平稳。我们以《有重大社会影响案件之妥善审理》为题撰写了调研文章,从审理思路、开庭方案、量刑考量,到裁判规则、法律适用、价值引领,甚至部门配合、后续衔接等都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一套办案指南。这种“办完一案、总结一套、指导一类”的做法,可以为同类案件的审理提供可参考又实用的范本。
      要有采编撰写优质案例的“妙手”,案例编写是连接个案经验与普遍规则的“桥梁”,重在提炼可供类案参考的裁判规则、理念方法,用法理思维提炼裁判要旨,用实务经验反哺规则完善,以案例诠释法律、以规则回应时代。同时,做好案例的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依法带娃”成了热词,我们把案例编成故事,将专业的法律术语“翻译”成家常话,很多家长在公众号留言。总之,要通过案例的编写和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让群众更好地感知公平正义的力量。
      法律的生命力,体现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司法实践中。案例工作的价值,就在于法官将个案智慧升华为类案规则,进而回应时代命题。
      在这条路上,我们永远都是行者。但每走一步,公平正义的足音就更加清晰、嘹亮。
      作者系法学硕士,山西省审判业务专家,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一级法官。从事审判工作十余年,承办各类案件2000余件,多篇案例入选人民法院案例库及最高院、省高院发布的典型案例,多篇论文及案例发表于《刑事审判参考》《山西审判》等刊物,先后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山西省环资审判先进个人”“太原市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

    柴喆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3期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