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上午,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举行汛期安全知识发布会,通报8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邀请防汛救灾领域的专家介绍汛期安全避险知识。
问:汛期,暴雨、洪涝、山洪、台风和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相关部门会发布一系列风险预警,请问怎样识别这些预警信号?包括民众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措施?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徐珺介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民众发布的气象预警信息,一般涵盖暴雨、台风、强对流等灾害类型。气象预警信号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名称、图标、等级标准及防御指南等。按照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由低到高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可以划分为蓝、黄、橙、红四级,分别对应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的程度。此外,气象部门还会联合水利或自然资源部门共同发布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如何识别预警信号呢?一般情况下如果大家收到蓝色预警信号时,要提前做好灾害的防御准备工作,黄色则除了做好灾害防御应急准备工作外还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当看到橙色和红色预警时,要积极做好应急工作和防灾抗灾抢险工作。
问:汛期强降雨多发,山区容易发生山洪等灾害,请问如果遭遇山洪,应该如何快速逃生避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抗旱减灾中心副主任杨昆介绍,山洪灾害是一种常见的洪涝灾害,它具备突发性强、预报难度大,还有破坏力大等特点,所以它是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一种灾害。如果遇到山洪灾害如何避险逃生,我总结了几个字,四个关键字,分别是“快”、“高”、“避”和“稳”。
第一个字是“快”,就是说行动快,如果身处险地或者收到了高级别的预警信息,就要立即撤离,毫不犹豫,不要贪恋财物;“高”就是要向高的地方转移,就是说一旦我们处于低洼地带,要向房屋屋顶、山坡,还有坚固的高层建筑这些高处转移,转移的时候要注意转移路线要向溪流沟谷两侧的山坡,还有滑坡体两侧的高地转移,千万不要顺着溪河沟谷的上下游和滑坡体的滑动方向转移,这是非常危险的。第三个字就是“避”,就是说我们要避开危险的地方,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就是说我们要避开一切可能被洪水冲垮、冲毁或者说带电的地方。最后是“稳”,就是心态要稳,如果被洪水围困,要第一时间用手机求救,要找到坚固的地方,固定身体,以免被洪水冲走。
问:汛期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这些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刘传正介绍,汛期地质灾害主要有四种,一是崩塌,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山崩,包括岩崩、土崩,也就是说从高陡的山体上掉下来的现象,以垂直运动为主,所以威胁危害很大;二是滑坡,就是山体沿着一个斜面向下滑动的现象,也可以运动很远,所以学术界叫“高速远程”;三是泥石流,就是土石和水的混合体向前高速流动的现象,它可以流动十几公里远;四是地面塌陷,一般是指地下存在空洞,上面的土体由于降雨渗流,变软以后强度不够了塌下去了,就产生了塌陷。我们通常说的喀斯特地区底下有潜伏的溶洞就容易出现。
这四种灾害类型主要是由强降雨引发的,但如果这个地区发生过地震,地震破坏了山体,表面看不出来,再经过强降雨,有可能更容易发生大规模崩塌、滑坡和塌陷。如果这个地方有工程活动,比方说有切坡、有弃土、有采矿,那也更容易发生,再结合降雨的叠加作用,也更容易出现上述几种类型的灾害。
问:暑期溺水事故多发高发,请问在外出游玩的时候,常见的溺水风险有哪些?如果不慎落水,怎样才能争取最大的生存几率?
国家消防救援局昆明训练总队水域救援教研室副主任郭钦元介绍,溺水这个问题也是引起我们大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避免溺水的风险主要是做到“两个认清”。
第一就是认清自己的能力。在水域救援实践中发现,有一些朋友会习惯于用自己在游泳池中游泳的能力,来衡量自己在野外自然水域中游泳和自救的能力,这样有失偏颇,因为自然水体的水流、水温,包括水下的障碍物都是不可控的,隐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因此,不要逞能下水。
第二个认清是要认清水域环境的风险。“平静的水体往往并不平静”,大量实践表明,很多溺水事故都发生在平静的水环境当中,比如水库、湖泊和流速相对较缓的河流,大家一看水表面比较平静,就会放松警惕,忽视水面以下的风险,最终造成了危险。因此,不要贸然下水。
如果我们真的不小心落水,这个时候我也不会游泳,那么除了大声呼救,还有什么样的办法提高生还机率呢?我们在外游玩的时候,手边有一些比较常见的物品,比如说矿泉水瓶子、书包等。空书包、空水瓶子或者一件雨衣等这样一些内部包含空气的物品,都可以作为自救的辅助。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其实差得不是很多,人体比水略重一点点。我们要想比较稳定地保持浮在水面,就需要把密度的差补齐。用什么东西来补齐呢?就是用刚才我说到的,这样一些手边比较常用的物品。
问:今年6月,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遭遇了极端暴雨,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由于防范转移措施得力,最大限度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请问在转移群众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故事可以分享?
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应急管理局局长王艺介绍,今年6月,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突袭桑植县,全县平均降雨量达329.8毫米,西北部五道水镇天平山站24小时降雨量高达523.5毫米,突破了张家界市历史极值。澧水暴涨近14米,相当于4-5层楼高,洪峰更是超过保证水位2.38米,县城、村庄多处被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这次成功转移避险,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功夫要下在平时,才能遇事不打乱仗”。桑植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坡陡水急灾害来得特别猛,加上夜雨经常突然袭击,留守老人小孩又多,转移起来难度特别大。我们就盯着“转移谁、何时转、谁组织、转到哪、转后管”五个转移避险的关键环节,扎实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开展隐患摸排。汛前,我们认真摸排识别隐患点,对1200个高风险点实施专人包保、24小时巡查,提前确定转移对象,做到了心里有数。二是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我们对每个隐患点的地形进行勘查,把转移路线划出来,还定期组织群众演练。多练几次,大家就都知道该往哪走、要注意啥,真到转移时就顺顺当当的。三是提前布局安置保障。提前设置了305个安置点,备足了应急物资,确保安置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住处、有衣穿、有医生看病。四是及时进行预警叫应。为了不漏一人,线上通过媒体密集发布预警信息127万条,线下组织党员干部敲锣入户,确保每户每人都能收到预警信息。五是配齐配强转移力量。全县299个村(居)都配备了至少15人的应急队伍,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和应急队员谁负责啥、管哪片,都划分得明明白白,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转移时才能有条不紊。就是靠这些平时下的硬功夫,关键时候才能保护群众平安。
问:当前,群众出行出游较多,对于进入山区游玩的民众,在防范地质灾害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
刘传正介绍,进入山区游玩或者在休闲旅游居住地都可能遭遇地质灾害风险,首先要注意收听收看或者主动搜索该地区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这有三方面注意事项:
一是勤观察、早发现。比如在行进的路上,发现路面上有碎石,那就说明公路两侧的山坡有崩塌或者石块掉落现象,那就要减速慢行注意观察。特别是山体原来都是普遍发黑的地方,现在有的地方变黄了,说明那里正在掉石头。第二个开车过程中本来是比较平滑的路面,乘车感觉路面变得颠簸,后排坐的人打瞌睡的时候忽然就醒了,说明正在经过滑坡路段。在雨季或大雨过程中,就更要小心山体滑坡。
二是接警报、快逃生。如果接到预警信息,无论是单体的灾害预警还是区域性预警,一般都包括四个级别,用红橙黄蓝来表示,这四个级别中都含有灾害危险的地点,灾害发生的时段,灾害的规模和紧急程度。
三是听指挥、保平安。鉴于现在技术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地区往往是相对贫困的山区,我们的监测技术,比如气象、水文、地质观测往往存在盲区。比如泥石流形成在上游,成灾在下游,上游往往没有各类观测站,如果地方下达撤离指令,特别是野外搭帐篷的露营者一定要听从当地指挥。
问:当民众遇到城市内涝或者道路积水时,该如何应对?需要注意哪些安全注意事项?
杨昆介绍,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城市积水内涝的现象比较普遍。一般来说,当在强降雨的背景下,当降雨量超过了城市的排水能力,一些地区就会发生积水的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城市内涝”。面对城市内涝,作为普通的民众,我们有几点安全提示。
要时刻关注应急、水利、气象、交通等部门发布的暴雨、洪水红色预警以及实时路况等信息。在暴雨期间要坚持非必要不外出、不涉水。平时在家中准备好一些瓶装水、不易变质的食物、收音机、常用的药品,还有应急灯等应急物资,还有要注意地下室、地下车库已经进水了,千万不要去救车涉险。要在室内有积水进入的风险的时候,要立刻关闭家中的电源总闸,避免触电风险。
要注意漩涡,如果说路上看到有漩涡,你都要远离,因为漩涡意味着这个地方可能就有下水道井盖是被冲走了、冲开了,还有可能有深坑、有激流,要远离它,避免被吸进去。要果断地弃车,就是我们在驾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如果不能准确地判断水深,我们是宁绕行不涉水。要及时地求救。如果被困了,要立即地拨打110、119来求救。要做好卫生防疫。我们要注意,不要让皮肤长时间地接触积水,如果说我们涉水之后要尽快地、彻底地清洁皮肤。如果皮肤上有伤口了,我们更要避免去进入积水。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就是说只喝瓶装水或煮沸的水,不要吃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
问: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哪些征兆,发现这些征兆后应该如何科学快速地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呢?
刘传正介绍,滑坡泥石流通常有一些前兆。特别是滑坡,比如它的后缘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裂缝。这些裂缝可能呈现圈椅状,前缘呈现鼓包现象,甚至把公路顶起来了。滑坡上面的树木也会有倾斜,房子墙壁会开裂,地基会下沉;泉水由清澈变为浑浊,说明这个山坡有发生滑坡的前兆。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应该注意识别的。
泥石流出现前兆的时间较短。比方说我们在山区行进或者旅游过程中,发现水流上午突然增大或者减小,甚至变浑浊,听到轰隆隆的声音,那就说明泥石流就要来了。
无论是滑坡还是泥石流,我们逃生的时候都是沿着它流动或者运动方向两侧,垂直它的方向向两侧跑,跑得越快、爬得越高越好。但是,滑坡、泥石流已经过来了,如果撤离来不及,附近有大树,可迅速抱住,甚至往上爬一段高度最好;或躲避在附近比较结实的建筑后,待滑坡、泥石流停止后,快速撤离至安全区域。
问:汛期往往伴随着高温酷暑,近期我国多地遭遇了高温天气,许多地区最高气温突破了历史极值,各地也出现了不少中暑以及热射病的案例。请问面对高温天气,公众应当如何防暑?
徐珺介绍,热射病其实是一种重度的中暑,它是由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出现了失调的情况。它的症状一般可以包括极高的体温,可以达到40℃以上,皮肤就是干热、红热,而且它会导致一些神志障碍或者是脏器的衰竭,致死率还是比较高的。一般情况下,像老人、儿童、户外工作者是这个病的高发人群。那么如何防范呢?其实大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点,就是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地外出,如果这件事情无法避免,大家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了以上这些不适的症状,大家要及时地停下来去防暑降温,转移到阴凉的地方去。第二点,就是大家在屋子里的时候要注意开窗通风或者是通过开空调把室内的温度和通风条件调节在一个比较适宜的范围内。第三点,就是防止太阳长时间直晒,所以像平时的防晒工作还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平时喝一些淡盐水,同时还要大家保持一个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让我们的身体处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上。最后,其实就是避免在高温高湿的室内环境下长时间地工作。
问:今年以来,有多起营救落水群众的见义勇为行为,受到社会广泛赞誉;但也有施救人员不幸遇难的情况发生,令我们十分痛心。请问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有人落水后,我们应该怎样科学施救?
郭钦元介绍,救援溺水者这个问题是我们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首先,见义勇为、勇救落水群众这样的行为非常值得我们敬佩;第二,要向大家说明的是,一次成功的救援离不开丰富的涉水经验、良好的游泳技能和体能基础。我们在救援实践中发现,大量救人者是因为体力不支,最后自己发生了溺水。
如果我们在水边发现有人溺水了,身边又没有专业的救援人员,我们除了拨打求救电话还能做哪些事情呢?
第一,寻找周围可以用于救援的物资,比如长竹竿、长芦苇秆、垂柳枝这样一些比较长的物品;第二,就是刚才提到的空书包、空矿泉水瓶子;第三,就是绳索。现在我们国家很多河流、湖泊、水库边上都设有水域救生箱,打开以后里面有救生圈、绳索、探杆这样一些专门用于救援的物资。可以把竹竿或者空书包、空瓶子、漂浮物抛给溺水者,这种救援方式我们称为延伸救援,可以很好保障施救人自身安全,只要溺水者能够抓住这些物品,救援的成功率应该说还是比较高的。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