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热点关注

外卖大战背后 餐馆赔本赚吆喝

  今年4月以来,各大外卖平台掀起“补贴大战”,纷纷推出高额优惠券吸引客户下单,各平台订单量一次次破纪录,但不少餐饮商家反映,补贴战打起来后,钱没多赚,店里日子反倒更难了。

困境 搞外卖月亏1万多元

  外卖大战中,奶茶咖啡是主战场。在湖北宜昌一家茶饮店,以7月21日一笔19.4元的饿了么订单为例,扣除各类费用后,实际收入仅5.05元。该店的店长介绍,一杯奶茶的成本是5到6元,参与补贴后,入账收入与成本基本持平。合肥某商场一家甜品店,7月在京东营业额11207元,实际收入6082元,扣除成本后仅盈利1039元,算上房租、人工则处于亏本状态。
  参与补贴,利润却被大幅压缩。叶瑶是粤菜馆经营者,该店一份招牌四宝饭外卖单,加打包费是28元,扣除对顾客补贴、平台佣金、配送费等各项费用后,收入为15.61元,减去食材成本后仅有2元多,利润微薄。6月店铺美团外卖订单4158单,总营业额162215.8元,扣除补贴、佣金等后,收入102433.93元,再减去固定支出和食材成本,外卖订单相当于亏本1万多元。
  在长沙“言西早”快餐店,外卖单占总单量五分之一,但利润极低。一份20元的鸡丝面,外卖收入仅10.9元,约为商品原价一半。平台补贴带动新客增长,新增营收却与补贴支出基本持平,每单收入比以前少6元多,商家陷入“为单忙活”的困境。

调查 外卖平台规则引矛盾

  记者在 调查中发现,当前主流外卖平台的抽成机制颇为复杂,不仅包含基础佣金,通常为订单金额的5%至10%,且设有1.04元保底等固定支出。还有一层设计,那就是若商家想获得平台曝光,占据平台靠前位置,被更多顾客看到,就必须参与满减、折扣等各类促销活动,这些活动往往需要商家承担一部分费用。
  而让商家两难的是,外卖的普及已显著分流了堂食客流。长沙一家快餐店老板谭聪说,店里堂食最少降了30%左右,客人都在平台上点外卖就不到店里来了。“但是线上没有平台曝光,哪个年轻人知道我们店?”
  谭聪遇到的困境并非个案,记者走访了多家餐饮店了解到,如今,许多人依赖平台获取消费信息,若不参与平台活动、缺乏线上曝光,几乎难以被目标客群知晓,可一旦上线外卖,原本的堂食客人又会转向线上下单,直接导致到店人数减少。这种“不做外卖没客流,做了外卖难盈利”的困境,让许多商家不得不被动卷入外卖平台的规则体系中。

观点 内卷式博弈不可持续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多次约谈相关平台企业,规范向经营者收取佣金等收费。8月1日,多家平台承诺杜绝不正当竞争,抵制恶性补贴。
  专家指出,外卖大战的实质是资本驱动“以烧钱换市场为特征”的“内卷式”博弈,本身不可持续,长期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风险、消费者价格敏感等问题,还会加剧骑手劳动强度和安全问题,甚至导致市场同质化。如果平台通过抬高佣金、压低价格等方式,将经营成本转嫁给商户和骑手,不仅会加剧行业内的无序竞争,也可能在服务质量和消费者体验上埋下隐患。短期“价格内卷”看似让利于用户,长期来看却可能导致行业生态失衡,最终受损的仍是消费者利益。
  各方都在期盼平台经济的竞争焦点,从“卷价格”向“卷价值”“卷服务”转变,唯有共建共享、规范有序的平台生态,才能为餐饮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注入真正可持续的增长动力。

原载8月11日《北京晚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07期

  • 第2025-08-05期

  • 第2025-07-31期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