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窑火映初心

——记全国人大代表、山西高陶瓷业质量控制员范银莲

  

编者按:
“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活动作为省人大常委会新闻宣传工作的一大品牌,聚焦代表、面向基层,通过组织记者团赴基层采访履职优秀的人大代表,宣传代表典型,激发工作活力。
  8月11日,“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忻州活动启动。本报记者随采风团深入忻州相关县市区,聚焦基层民主实践,记录人大代表工作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的新气象,让更多人透过代表故事,感受人大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8月11日,山西高陶瓷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流水线上的瓷瓶釉色流淌如星河。全国人大代表、山西高陶瓷业有限责任公司质量控制员范银莲俯身抽检一只刚出窑的瓷瓶,指尖划过光洁的釉面,神情专注如常。两年前的同一天,正是在这条流水线旁,她接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电话。“手里的瓷瓶突然沉重了千百倍,”她回忆道,“十八年质检刻度,如今要丈量千万产业工人的重托。”
  从装窑工到全国劳模,再到全国人大代表,范银莲的履历写满了一线产业的年轮。2008年入职至今,她带领班组将产品优等率锚定在90%以上,在国际市场为“中国质量”赢得声誉。而支撑这一数字的,是她淬炼出的准则:“精益求精是饭碗,更是良心。”
  党的二十大擂响高质量发展战鼓,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提“新质生产力”,这让范银莲在车间轰鸣中触摸到时代脉搏。“传统工艺要焕新生,必须向科技借力!”她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疾呼。
  变革的突破口就在她坚守的质检台旁。过去人工喷釉每分钟仅完成两三件,釉面厚薄不均;如今四条自动喷釉线如“定身法匠人”般精准运转。范银莲带领团队反复调试参数,建立全流程质控体系,将缺陷率压降至3%以下。“这不是淘汰老师傅的手艺。”她向观望的老工人解释,“而是让老师傅的眼睛成为指挥机器的精准手臂。”
  这场静默革命正从车间蔓延至政策层面。2025年全国人代会上,范银莲提交《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建议》,呼吁为中小企业提供自动化改造专项扶持。工信部迅速回应,一场为“小散弱”企业“精准滴灌”的变革悄然启动。
  “用工难叠加老龄化,劳动密集企业转型像被两道闸门卡住!”2023年起,范银莲的足迹踏遍山西数十家企业。一家陶瓷厂老板向她倒苦水:想买自动生产线,但资金缺口达百万;另一家企业因技术断层,新设备沦为“昂贵摆设”。
  调研笔记渐厚,对策愈发明晰。她在2025年人代会上提出:破除“一刀切”政策,建立“一厂一策”帮扶机制,通过税收优惠、技改补贴、人才引进组合拳,为民营企业清“堵点”、疏“活水”。建议落地速度超出预期——山西省随即推出传统产业技改专项基金,首批38家企业获智能化诊断服务。
  “产业工人是高质量发展的‘釉彩’!”2024年全国人大会议现场,范银莲以亲身经历建言。她从装窑工逆袭为“施釉专家”的故事,成为技能成才的生动注脚:为掌握釉料特性,她记录3000多组参数;独创“情绪化”班组管理法,让产量质量稳居三甲。
  2024年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范银莲围绕多措并举促进职工技能提升这一议题,从做好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技能培训奖励补贴力度、完善改进劳动和技能竞赛、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激励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如今,范银莲欣喜地看到,一项项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的举措,正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成省级职业学校特色产业学院38家;山西工匠学院挂牌以来培训职工4802人;全省打造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集群3700家;2024年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5627项,参赛职工106.87万余人,取得国家专利5857项……更多的产业工人苦练内功、技能成才,组成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为全省转型发展积厚成势。
  这场“技能革命”中,范银莲既是建言者,也是践行者——她定期在车间开设“微课堂”,将两会政策转化为工友手中的实操指南。“陶瓷须经1280℃窑火方能成器,代表履职也得经得起民意淬炼。”阳光漫过车间窗棂,范银莲抚摸着釉面温润的瓷瓶轻声说。
  窑火不熄,初心如釉。这位从生产线上走来的全国人大代表,始终以质检员的刻度丈量使命——对瑕疵零容忍,对民生百分百。

见习记者高皓月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8-12期

  • 第2025-08-07期

  • 第2025-08-05期

  • 第2025-07-31期

  • 第2025-07-29期

  • 第2025-07-24期

  • 第2025-07-22期

  • 第2025-07-17期

  • 第2025-07-15期

  • 第2025-07-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