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频道

第一抹瓷上的彩虹! 记者探访长治八义窑

  •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我省长治市上党区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被选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项目中。
      长治市上党区八义窑率先创烧的“红绿彩”瓷,不仅开创了我国瓷器史上多彩装饰的先河,而且也成为釉上彩瓷永恒的经典,被称为世界彩色瓷器的“鼻祖”。为以后的五彩、斗粉、粉彩、浅绛彩瓷的出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誉为“第一抹瓷上的彩虹”。
      央视《国宝档案》这样评价:红绿彩瓷器的诞生,相当于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电视,是瓷器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创举,红绿彩瓷的出现,将中国乃至世界的瓷器带向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2020年12月28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长治市上党区八义镇,探访了上党八义窑千年历史、烧瓷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及昔日“官庶皆用其瓷器”的八义窑之辉煌往事。
      百余瓷窑遗址与八义之名的由来
      当天上午,山西晚报记者在上党区新闻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来到八义镇八义村。刚进村口,就见一块山西省人民政府1965年设立的“八义窑址”保护标志矗立于前,两块早已经无迹可考的石碑立在两侧。
      村民讲,“八义”之名缘起何时,还得从长平之战说起。战国时期,秦赵大战,赵国主帅赵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当时有个先生叫史正,他带着七位徒弟向赵括劝谏,赵括不听还把他们杀了,长平之战中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赵括也被秦军箭射身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八位义士,在当地竖起了“八义士谏赵处”的牌子,从此“八义村”的地名也就流传开来。
      上世纪30年代,村中百姓修房建屋,陆续有70余处烧瓷窑址惊现于世。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肯定了这里瓷器的研究价值。直至上世纪90年代,八义镇先后发现瓷窑遗址108座,其中还发现了大量“红绿彩”瓷片标本,八义窑也随“红绿彩”的再次出现而为世人熟知。
      “以潞州八义镇为代表烧造出产的瓷器,不仅是广大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用具,而且由于彩瓷烧制的精美适用、做工考究,‘红绿彩’瓷器也曾一度成为宋、金两朝上党瓷器匠人上贡朝廷的御用品。遗憾的是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洗礼,潞州八义镇烧造的完整‘红绿彩’瓷器实物,如今只能在美国、日本和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博物馆才能见到。”《天下潞商》作者田秋平先生说。
      据史料记载,近千年来,长治八义一直就有“北方瓷都”之称,甚至有“先有八义窑,后有景德镇”的说法。据考证,生产红绿彩的窑址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四省20余处。但其中规模最大、时间最早、成就最高的是山西长治的八义窑。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众多专家学者先后深入八义考察考古,他们发现了大量宋金时期烧窑时装瓷胎的匣钵以及不计其数的各种瓷器标本。其中,红绿彩塑像彩绘以红色为主、绿色为辅,形象自然生动,纹饰线条流畅。专家把八义出土的“红绿彩”瓷片和北方其他地区出土的红绿彩瓷片比较,发现八义窑的“红绿彩”是最好的。
      流传千年的多彩瓷制作工艺
      为更好地传承技艺,保护红绿彩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上党区人李建平兴建了包括八义窑民俗文化博览园、八义窑主题公园、传统瓷窑作坊和现代瓷器生产区等功能区的八义瓷窑文化博物馆,还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2013年,八义红绿彩瓷制作技艺入选山西省非遗保护名录,李建平之子李亚敏从大学毕业后开始学制陶。几年来,他跑遍了附近的山岭,寻找适合的高磷土坩土原料,一次次试验配方;寻访失散在民间的艺人工匠,一次次创新原有的工艺。经过多次试验后,最终在八义窑的基础上,成功传承和发展了传统红绿彩瓷工艺,使得具有千年历史的红绿彩陶瓷芳华再现。
      山西晚报记者在长治八义窑红绿彩传统瓷窑作坊内看到,52岁的工人师傅张旭升将泥料置于陶车上,轻轻带动轮盘,手随泥走,泥随手变,一件件形状各异的坯胎在双手中绽放,塑造出红绿彩最初的模型。他说:“动手之前,要制作的器物早已了然于心,然后静心精心制作便可以了。”
      张旭升介绍说,制陶并不是简单的捏泥巴,在选定坩土以后先对其进行粉碎加工,再根据坩土的黏性人为地加进掺和料,改进坩土的成型性能,保证陶坯在高温焙烧时不开裂、不变形,以提高陶器制作的成品率。配制好的坩土还原料必须要经过粉碎、沉淀、捏练和陈腐,这样才有利于获得致密结构,减少坯体气孔,增强胎体烧成后的强度、硬度和比重。
      素白瓷出炉后,接下来就要看画师的功夫了。画师会根据器物的不同和顾客的要求来进行绘画。用红、绿、黄不同的矿物颜料甚至金粉,勾画填涂出边线、鱼、花草、瑞果、鸟、人物、文字等图案。
      在绘画工作室内,拉坯师傅和画师们将全部的心绪凝聚在手中的瓷器和画笔上,各种成型的陶瓷器皿随着笔尖柔畅的描绘,红绿交替间,洁白的瓷器上绽放出各种美丽的图案。然后二次进炉,在800℃左右的低温下烧成独具特色的八义红绿彩瓷器。
      随同采访的上党区文化局工作人员对山西晚报记者介绍说,相传,红和绿是中国人最早看到的大自然的颜色,后来大红大绿颜色搭配又演变为中国文化中的吉祥色,但是要在瓷器上烧制出鲜艳的红色和绿色,却是一道困扰我国古人千年的难题。直到12世纪,潞州八义窑创烧出一种新的瓷器,人们形象地称这种大红大绿的瓷器为“红绿彩”,这是人们第一次在瓷器上看到彩虹一般艳丽的色彩。至此,“其所高,与天为党”的上党潞州成为“中国彩瓷”的故乡。
      千年回眸非遗创新再现芳华
      上党区八义镇东山村是省级非遗项目八义红绿彩发源地,在当地文化部门的规划下,该项目已经建立了原料生产、产品开发、拉坯制造、彩绘工艺、瓷器烧制等完善的生产流程,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基地。
      2012年,八义红绿彩瓷器恢复生产,在原有红绿彩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李建平利用现代科技改进了烧制方式,同时将以写意为主的瓷器画法改进为工笔画法,让图案更加栩栩如生,也更具收藏价值。2013年,红绿彩产品参加了首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会并获得“神工杯”金奖、银奖各一枚。
      一路坎坷一路收获,但最大的收获是“人才”。李建平说,“红绿彩制造70多道工序,哪一步都离不开人才”。八年来,他大力度招揽相关技术人才,使八义窑红绿彩技艺日趋成熟和精湛。曹丽媛就是其中一位。当年24岁的曹丽媛代表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参加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山西省工艺美术第四届“神工杯”陶瓷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了第一名,并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侯文杰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银奖。这无疑是对八义窑红绿彩彩绘技艺最大的肯定。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建平近年来四处寻访民间艺人、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最终在八义窑故窑址的窑底基础上,重修设计修建了占地60多亩的“八义窑民俗文化博览园”。人们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大量精美红绿彩作品,还能通过实体体验,切实感受制作瓷器的不易与美妙。八义窑,刻写着红绿彩的记忆和想象,正在新时代的春风里重现芳华。

    山西晚报记者 张文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1-01期

    • 第2020-12-31期

    • 第2020-12-30期

    • 第2020-12-29期

    • 第2020-12-28期

    • 第2020-12-27期

    • 第2020-12-26期

    • 第2020-12-25期

    • 第2020-12-24期

    • 第2020-12-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