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有一个老物件却愈发不能“辞”。跨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算来已断断续续写日记25年。触摸着几十本大大小小的日记本,既感受到人生的美妙,亦体会些许遗憾。写了这么久,难得为日记写一篇“记”。
日记之用,起初并不在意。中考后某个炎热夏夜,县城老巷子旧居孤灯之下,在蚊虫缠绕催促之中,提笔写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为开篇语。那时尚不满16岁,对未来一无所知,倒也谈不上多少烦恼、迷茫。填报了高中作为升学志愿,接下来几年的轨迹是相对明确的。日记不过是记录生活起居,学习感悟,有事则长、无事则短,不讲体例、不加润色。
日记之用,首先是记录。人生大小事,大多数能查到比较清楚的日期和当时的场景、心情。在某次近20个月人生鏖战之后,曾经抄录“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在诸多暗淡岁月,免不了感叹“不如意莫不过如此”。当时的一些小秘密,多年后再看已是人生笑料。日记里的记录,就像水灾播报,去年二十年一遇、今年五十年一遇、明年可能百年不遇,并不娇柔、不矛盾,也不违心。
日记之用,还在安抚自己。由于工作调到太原,一段时间严重失眠。起初以为是水土不服,以为是高原反应,尝试“数绵羊”,尝试各种音乐、食物“治疗”,皆不奏效。那段时间非常忙,日记是写在手机备忘录中。偶然一个深夜,坐下在稿纸上写了一篇流水账,当晚酣然入睡。也许凑巧那天累了,也许此时已经慢慢习惯当地,但仍然归功于那天的日记。此后笃信不疑,每天晚上睡前找纸找笔,屡试不爽。回想起来,“日用而不觉”,写日记似乎是自己二十多年不断倒腾、内心依然强大的原因之一。
日记之用,还可助人。曾经有同事需自查自纠前一年的个人事项申报情况,但苦于忘了填报日期,无法核实证券期货当时收盘价值,难免造成瞒报漏报嫌疑。得知我有日记,登门求助,果然为其提供了单位开动员会、发表格、收表格时间。虽然每个人的填报日期有差异,不知这些信息帮上了他多少;但六神无主之时有一个时间坐标,恐怕也很难得吧。
日记之用,还有社交。据说有些历史阶段有些地方的人们,互相串门的一项节目就是互相展示日记。现在日记大多被视为私人物品、隐秘信息。但是,日记里记下的会面、交谈以及涉及他人之事,意义和影响可能外溢。比如,偶尔给多年未见的朋友发信息祝贺其生日、回忆某次交往,总是让人惊讶我之有心用心,其实在我却毫不费力。
当然,月有阴晴圆缺,凡事都有利弊、有得失。多年来,既受日记之功用,也感日记之遗憾。
日记之憾,首先是丢失。有一段时间改用电脑写,使用软盘、U盘、移动硬盘、电子邮箱存储。还有一段时间,各种社交网站兴起,在诸如“空间”“论坛”留下片段。电脑中毒、网络宕机、网站关闭、U盘失修,反而丢失很多日记。迄今发现,还是手写日记本保存最好,除了几次搬家丢失过几本,没有发生其他事故。夹在日记本上的十几年前的小票字迹消退,纸片依然健在。
日记之憾,又在取舍。读中学时,信息闭塞,每天早上去县邮电局门口隔着橱窗玻璃看里面的报纸,回家把获知的国内外新闻和自己的体会一股脑写入日记。随着资讯发达,各种深度好文、重磅消息应接不暇,写日记时反而举笔难下。记什么、不记什么,取舍之间,自己的思考可能“半是落笔半流失”。再读经过思辨后的日记,有时反而觉得留下的是糟粕。
日记之憾,还在不敢回看。曾经有念头,想把所有日记转换成电子文档,便于检索查阅,然而翻阅部分之后断然放下。一部分原因是歪歪扭扭的字迹有亲近感;更重要的是,自己写了一些难言之隐,留了一些荒唐之念,甚至连自己都不敢轻易再看。或许,只有日记才能如此包容、宽容甚至纵容自己?或许,只有岁月写就的文字,才有如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