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艺文

重温红色经典电影

《董存瑞》:凝固的火焰

  •   本栏目由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晚报社主办

      大概在2016年,我面对大学生做了一堂关于“中心事件与人物建立”的讲座,我说中心事件对建立你的人物很重要,因为人脑情景式记忆不可能针对所有细节,因此我们会用总结式的语句来完成人物背景,典型的就是给人起外号,四眼啊、钢牙啊等等,而假如这个人的外貌不是他的主要特色,那么他的主要代表事件就要起到这个作用。为了强调这个话题,我举了一个例子:我说,比方说,炸碉堡。学生们回忆了一下,回答说,黄继光。
      这个例子每年我都会再问一遍,每次,学生的回答都差不多。
      这不难理解,毕竟董存瑞牺牲的时候,是在1949年,算起来,已经70多年了。
      现在的孩子们不知道他,实在也不难理解。他们关心的热点,是现在的财富英雄、人生偶像、颜值CP,甚至游戏上单、今晚吃鸡,要把他们有限的注意力从这些火热又生动的形象上拉回到当年的战火之中,注定是吃力的事情。
      甚至连曾经最有效的手段——电影,现在都让人觉得落伍了。
      是的,回过头看,这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54年,于1955年1月1日上映的黑白电影,有着不再被现代观众接受的一些缺陷。这些缺陷,有些基于技术,有些基于审美。
      《董存瑞》的体裁,归类为人物传记影片,因此从董存瑞16岁要求加入八路军开始讲起。这个时间点放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了“战争的正义性”问题,虽然有些忽略了董存瑞之前就已经是儿童团团长等一系列事迹,但为了集中展现矛盾,迅速建立人物,是属于完全可以理解的艺术加工手段。
      在之后的影片行进当中,精彩的细节层出不穷,子弹压仓的描写,战地军礼与正常军礼的不同,处处让人眼前一亮,说实话,这些未必是导演和剧本的刻意安排,纯粹是刚刚从绵长的军事战争年代走出的国人几乎本能的表现。
      可惜,这些精彩并不能完全掩盖我们感受到的缺陷。比方爆炸的场面,比方好像放焰火一样的绵软燃烧,比方明显是模型放大的飞机,还有白天的拍摄曝光过度而夜戏又近乎全黑。当然,这是技术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等硬件方面的缺失,它们只是缺陷,但不是错误。不应该成为我们对影片评价的标准。
      与之类似的还有软件方面。最明显的,就是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与舞台式的表演风格。影像风格上体现为典型的段落式,充足的事件本来对创作来说是大好事,但每个事件明显为了解决某个理念的做法让整部影片非常规整,也让观众失去了对主角人物的同理心,“董存瑞”成为了线索,串联起了一系列事件,直到高光时刻到来。这从我们现在的创作理念来说有些本末倒置了,毕竟,假如我们真正去喜欢一个人,感受到他的困难是重要手段,但“他”并不需要给出“答案”。因此假如不是在每个段落都让“董存瑞”高兴的“我懂了”“我不闹了”,而是直接在最后给出那个惊人的“行动”,可能整体的效果会更好。不过反过来说,这也正是时代进步的意义所在:前辈们探索,“后浪”们继承以及超越。
      涉及到“观众的接受”这一点,正是我今天想说的,中国电影本是世界最早的代表之一,上海曾是世界电影重镇。可惜因为战争来临,传承中断,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中再次起步,摸索着重新建立了一整套关于表演、关于制作、关于理念的体系。而其中电影作为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先天附带的“宣传”使命,是早期电影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我们必须要说,前辈们在这一点上,交出了出色的答卷。那些经典的电影作品:《白毛女》《林则徐》《我这一辈子》《青春之歌》《渡江侦察记》人们耳熟能详,《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让观众们热血沸腾,从这个角度出发,作品的社会意义被极大地满足了。
      可是观众们会变。
      正如我前面举的那个例子,黄继光烈士与董存瑞烈士共同名列“人民解放军经典英烈”,这是全军建军多年以来那么多战士中,涌现的那么多英雄、英模中仅有的六位经典英烈其中之二啊,黄继光烈士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血肉之躯堵住了敌军的地堡枪眼,最终帮助我志愿军夺下战斗胜利,曾几何时,我们的后代却把他和托着炸药包炸毁敌军桥堡的董存瑞弄混了。
      因为孩子们变了,那些曾经不言而喻的时代背景,现在必须要解释:为什么孩子们哭着喊着要参军?为什么战场上敌人的力量强大我们却不能撤退?为什么一个“刺头”做了那么多的错事首长却更喜欢他?为什么,为什么一个“人”,可以主动选择用自己做炸药支架,只为了“冲锋号已经响起”?
      因为王平同志没有撤退,因为大块头没有撤退,因为连长没有撤退,因为冲锋号响起,千百个自己的同志正牺牲在冲锋的路上。因为四虎子早就知道,自己的心里,装着“一股劲儿”,连长告诉他说,那是“革命劲儿”。它,不能泄。
      那是“理想”。
      那是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内心的火焰!
      所以,我们找到影片的缺陷,是为了改正它们。目的,是为了把“这股劲”用现在的人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们,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明白点什么。假如做不到,我们就再加把劲儿。
      影片最后的镜头那么有名,演员张良高举着炸药包顶在桥堡底下,目光坚毅地凝视着前方,伴随着冲锋号和战友们的嘶吼,像一座雕塑。
      就像一朵凝固了的火焰。
      董存瑞,原名董春睿,河北怀来人,牺牲时,年仅19岁。

    钟小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1-18期

    • 第2021-01-17期

    • 第2021-01-16期

    • 第2021-01-15期

    • 第2021-01-14期

    • 第2021-01-13期

    • 第2021-01-12期

    • 第2021-01-11期

    • 第2021-01-10期

    • 第2021-01-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